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生校园网 > 三下乡

唤醒沉睡的狮魂!猫头狮传承人亲述高埔岗猫头狮史

    发布时间:2025-08-20    阅读:
    来源:骆小惠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舞跃狮腾”三下乡团队
         近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舞跃狮腾”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深入高埔岗,开展非遗传承调研活动,与猫头狮老传承人展开深度对话,亲身体验技艺传习,并通过系统访谈记录,全方位探寻这一岭南文化瑰宝的存续现状与未来可能。
跃狮腾”图为“舞团队拜访的高埔岗村史馆 陈卓摄

         清晨的阳光洒进高埔岗,“舞跃狮腾”队员们怀着敬畏与期待,拜访了猫头狮传承人江建平先生。江伯虽年事已高,却精神矍铄,热情地向队员们介绍了猫头狮的起源传说、造型特点及其在当地民俗中的特殊地位。与常见南狮的威猛大气不同,猫头狮更显灵巧亲和,狮头似猫、狮身如豹,表演刚柔并济,尤其注重“八卦步法”与农事节庆的呼应,成为辨识度极高的地方狮艺代表。

         短暂的理论交流之后,便进入了实践体验环节。在江伯的悉心指导下,队员李泽、宋振捷、韦宝星等纷纷上前,尝试猫头狮的基本握持与步法。“手腕要活,步要稳,眼睛要随狮动”,江伯一边示范,一边强调动作精髓。队员们从最初的生疏,到逐渐跟上节奏,尽管动作仍显稚嫩,但他们眼中闪烁的专注与热情,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这场身体力行的体验,不仅拉近了大家与传统技艺的距离,也更直观地感受到传承的艰难与价值。
图为团队成员到达高埔岗村史馆向老传承人学习猫头狮 陈卓摄

         午后,团队转战至高埔岗村史馆,展开一场系统而深入的专题访谈。在余畅、秦铃、李永俊三位老师的组织下,队员们依据前期扎实的调研和精心拟定的访谈提纲,围绕“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传授方式-表演套路”四大板块,与江建平先生及高埔岗街道办主任江志成展开了近一小时的深度对话。
图为团队成员到达高埔岗村史馆和猫头狮老传承人访谈 陈卓摄

         访谈中,江伯细致回顾了猫头狮在本地的起源与流变,解析从竹篾选材、扎架成型到裱糊彩绘的传统制作流程。他提到,如今部分材料已被现代替代品更新,虽提高了效率,但也为原真性传承带来新课题。在授艺模式上,猫头狮仍延续“以师带徒、口传心授”的传统,但目前真正能全面掌握技艺的学徒不足二十人,传承梯队建设亟待加强。

         江伯特别提到,为推进猫头狮在现代社会的存续发展,当地也积极推动其进入新仪式场合——如新兵入伍、婚嫁喜庆等活动中展演,使老技艺不断融入新语境,焕发新生命。这种“双轨并行”的传承策略,也为非遗项目的可持续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地方经验。

         访谈尾声,一场别开生面的“会狮”展演将气氛推向高潮。广师大队员展示传统南狮的刚猛厚重,猫头狮则演绎出轻巧敏捷的独特风格。两狮相遇、对望、共舞,不仅是技艺的交汇,更是文化的对话。现场村民纷纷驻足,掌声喝彩不断,古老村史馆前一时热闹非凡。

         “会狮”礼毕,小队成员托举猫头狮步入村史馆。馆中陈列着历年狮头、旧器与照片,安静地诉说着时间的分量。狮首低垂,不是畏惧,而是致敬——向历史、向匠人、也向一方土地上不曾中断的信仰与寄托。那一刻,青年与老人、现代与传统、流动与坚守,都在狮影之中达成和解。
 图为传统南狮和猫头狮的“会狮”展演 陈卓摄

         本次调研,不仅是一次高校与地方的深度互动,更是青年力量介入非遗保护的有效尝试。“舞跃狮腾”团队通过影像记录、口述史访谈、身体实践与传播策划,为猫头狮建立了初步的数字化档案,也为后续文创开发、课程建设与传播推广奠定基础。

         他们正以实际行动证明:非遗不是静止的遗产,而是可续写、可再生、可共鸣的活态文明。狮魂不灭,薪火相传,在每一代人的注视、倾听与托举中,传统文化终将找到通向未来的光路。

图为“舞跃狮腾”团队和高埔岗猫头狮传承者的合照  陈卓摄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