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调研围绕中国近代史核心知识点设计问卷,内容涵盖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的重大历史事件、关键历史人物、重要思想思潮及社会变革等领域,同时设置 “历史认知渠道”“学习兴趣程度”“历史教育需求” 等维度问题,力求全面掌握民众历史认知现状。调研团队一周内,不仅通过发放问卷,还深入社区、学校、乡村等地开展调研,尤其关注青少年、老年群体及偏远地区民众的历史认知情况,确保样本的广泛性与代表性。
从初步统计结果来看,民众对中国近代史的整体认知呈现 “基础认知较好,细节掌握不足” 的特点。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能准确说出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与核心意义,对林则徐、孙中山、毛泽东等关键历史人物的事迹也有基本了解,这表明我国基础历史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细节认知层面,仍存在明显短板:不少受访者能完整列举近代史上的主要不平等条约内容,但也有一部分受访者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改革运动的历史作用存在认知偏差,而关于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迁、普通民众生活状态等 “微观历史” 的了解,知晓率非常低。
从不同群体对比来看,青少年群体(14-25 岁)对近代史的兴趣度最高,超 70% 的青少年表示 “愿意通过纪录片、历史剧等形式了解近代史”,但受碎片化信息影响,其认知系统性较弱;中年群体(36-55 岁)凭借成长过程中的教育积累,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忆更为牢固,但主动学习新历史知识的意愿较低;老年群体(60 岁以上)对亲身经历或长辈讲述的近代历史片段记忆深刻,却对学术研究新成果、历史解读新视角了解较少。
上图中受访正在者对主观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调研负责人表示,此次 “中国近代史知多少” 调研不仅摸清了当前民众历史认知的 “家底”,更暴露出历史教育普及中 “重宏观、轻微观”“重记忆、轻理解” 的问题。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后续将联合教育部门、文化机构推出系列改进措施:一方面,开发 “微观近代史” 科普内容,通过短视频、漫画等形式讲述近代普通人的生活故事,让历史更鲜活;另一方面,开展 “历史认知提升计划”,为不同群体定制学习资源,如为青少年设计互动式历史课程,为老年人举办历史新解读讲座,助力全民提升历史认知水平。
不少参与调研的民众也反馈,此次活动让自己意识到对近代史认知的不足。“以前只知道大的历史事件,没想到近代乡村的变化这么有意思,希望能有更多了解这些内容的渠道。” 来自滁州某乡村的受访者说道。而另一部分群体则表示,调研中的一些题目让他发现,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还停留在课本层面,未来会主动去读更多历史书籍,深入了解历史背后的故事。
上图为采访任务结束后团队留下的合影
此次中国近代史调研活动是一次对国家历史记忆的深度挖掘与传承,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一手资料,也为社会各界提供了一次重新认识历史、汲取力量的契机。未来,相关成果将通过学术出版、文化展览以及线上教育资源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推广,助力更多人了解和铭记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创作者:金家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