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生校园网 > 三下乡

“小浪花”守护乡野:在河南乡村播撒山洪防御的星火

    发布时间:2025-08-22    阅读:
    来源:河南科技大学农业装备工程学院的“小浪花·守护乡野”山洪防御科普团
  
  这个暑假,河南科技大学农业装备工程学院的“小浪花·守护乡野”山洪防御科普团从7月9日到13日,他们的足迹踏遍了洛阳市新安县、偃师区和济源市的乡村一线。他们的目标很清晰:用脚步丈量乡野,用知识筑牢防线,把山洪灾害防御的意识与技能,实实在在地送到乡亲们的心坎上,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安澜的力量。
  第一站,团队直奔新安县水利局山洪防御指挥中心。成员们知道,村里的支书、水管员是防灾的第一道防线。面对这些经验丰富但可能缺乏系统知识的基层干部,团队下足了功夫。
  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紧扣本地实际。他们拿出灌区的水系图,结合历史上真实的暴雨案例,特别是大家记忆犹新的“7·20”经验教训,深入浅出地解读省里的山洪防御政策,让“群测群防”、“户包户、村包组”的责任机制变得清晰可感。
  并且同学们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在大屏幕上重现了洪水在灌区可能推进的路径,更直观地让大家理解风险点在哪。村干部们可以亲手“推演”自己村里的避险路线,动态调整方案,讨论得热火朝天。
  要做专业的科普,自己先得懂透。为了能把复杂的防洪原理,转化成老乡们听得懂、信得过的“大白话”,团队专门安排了时间,溯源到守护乡野安全的工程“大脑”和“设计师”那里去取经。7月10日,他们来到宏伟的小浪底南岸灌区。站在智慧水利系统的控制中心大屏幕前,看着实时跳动的雨量、水位、闸门状态数据,听着工程师讲解如何通过“预报、预警、预演、预案”这“四预”手段,精准调度闸门群,在灌溉用水和防洪泄洪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保护着下游广袤的农田和村庄。
  偃师的春雷农业产业园,是当地响当当的龙头企业,现代化的智慧大棚、忙碌的加工车间,承载着乡亲们致富的希望。然而,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依山傍洼,山洪的阴影同样存在。团队11日来到这里,目标很明确:为这个乡村产业“生命线”系紧安全绳。
  培训不再是“一锅烩”。团队精心设计了“分层定制”:对企业管理层,重点讨论的是如何评估灾害对生产的冲击,如何制定高效的灾后恢复预案。对安全管理人员,则聚焦应急指挥。成员们共同设计了紧急响应圈,在厂区地图上反复推敲,确定了不同人员的最佳疏散集结点。对于一线工人,课堂直接搬到了包装车间。防汛挡板怎么快速安装?身边的托盘、空桶如何巧妙组合成应急浮具?大家动手操作,场面既紧张又充满学习的热情。
  7月12日,团队走进了汝阳县马沟村小学。这里的孩子,很多父母在外打工,安全意识更需要用心培养。团队的心愿是:在孩子心中播下安全的种子,再让这颗种子发芽,把知识带回家。课堂上充满了童趣和互动。枯燥的安全知识变成了朗朗上口的《防汛三字经》配合着生动的卡通动画,孩子们很快记住了哪些地方危险的地方绝对不能去玩。
  7月13日,他们又走进了河南省豫水设计公司。在这里图纸上冷冰冰的线条变成了守护生命的智慧。可以解释如何利用地形“梯级滞洪”,如何设计分洪闸像“安全阀门”一样精确控制水流。这些深奥的工程原理,在工程师生动的讲述和模型演示下,变得清晰起来,也成了团队日后向乡亲们科普的宝贵素材。他们把这些知识转化编制成更易懂的指南,为后续深入乡村的科普讲座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短短五天,从政府机关到田间企业,从乡村小学到水利枢纽,“小浪花”团队的15名成员行程紧凑,收获满满。他们累计开展了20余场活动,直接培训基层干部、企业员工、学校师生和村民263人次,通过孩子们带回家的知识和警示牌,更是间接将安全理念辐射到了60多户家庭。
  队员们说:“能让我们在实验室、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变成老乡们手里实实在在的‘保命锦囊’,保护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和产业,这是我们最值得骄傲的事情!”这群年轻的“小浪花”,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誓言。他们的脚步不会停歇,他们将继续用心中的热忱和肩上的责任,在广袤的乡野间,努力筑牢那道关乎生命与希望的安全堤坝。

  作者:王杰
  团队负责人:王杰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