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三角一体化深入推进的时代浪潮中,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正以千姿百态的方式徐徐展开。新时代的乡村发展密码,深藏于田野阡陌的产业变革、国企与高校的智慧碰撞、以及生态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之中。本次社会实践聚焦“探寻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主线,实践团以商业洞察为视角,以脚步丈量发展,深入安徽合肥与江苏南京,解码不同地域、不同模式下的乡村振兴实践。从产业驱动到国企引领,从科技赋能到校地共建,青年学子在实地观察中淬炼专业素养,在深度访谈中锚定时代坐标,为自身专业学习注入了鲜活的实践源泉,为投身国家建设明晰了行动方向。
实践团首站抵达安徽省合肥市,这里的乡村振兴图景正由内生性的产业活力与前瞻性的科技布局共同绘就。团队先后走访了蜀山区小庙镇的马岗村和菌旅小镇,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却同样充满活力的发展模式。在马岗村,团队见证了一个昔日因村民进城务工而“闲置”的村落,如何通过“村委会+企业”的创新模式焕发新生。村委会以租赁形式统一收储闲置农房,交由专业公司进行统一规划和改造运营,成功发展出以餐饮、民宿文化为核心的近郊旅游产业。调研中,村干部介绍,这一模式的成功不仅依靠优越的区位和自然风光,更植根于扎实的产业项目。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并利用省级“和美乡村”建设的配套资金,马岗村不仅完善了道路、水电、网络等基础设施,更与企业合作建立了袖珍菇生产基地和生态蔬菜大棚。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盘活了土地资源,更吸纳了大量本地中老年人就业,有效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的出路问题,为村民带来了“租金+务工”的双重收入。
实践团还参观了充满现代气息的菌旅小镇。这里展示了另一条振兴路径:以科技研发为核心,打造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产业链。小镇依托其在红托竹荪等珍稀菌种上的研发专利和知识产权优势,构建了从菌种研发、菌包生产、智能种植到科普研学的完整闭环。在负责人的带领下,团队参观了智能化的种植大棚。通过集成的控制系统,可以对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因素进行精准调控,实现了蘑菇生长的“无人化”管理。更让成员们赞叹的是其“变废为宝”的循环经济理念:稻草、玉米芯等农作物废料成为菌包的基材,而使用过的菌渣则被加工成有机肥,重新滋养土地。这种“从田间来到田间去”的绿色模式,正是“生态优先”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小镇负责人表示:“我们的目标不仅是种出好蘑菇,更是要打造一个集生产、研发、旅游、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农业、投身农业。”
实践的第二站,团队来到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的高岗村。这里呈现的是一种“国企重资本投入+高校软实力赋能”的独特振兴模式,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间。高岗村的整体运营由南京市高新区国资平台下属的三级子公司负责。国企的进驻,带来了雄厚的资本和专业的管理团队。他们通过租赁村民破旧的民房,进行高标准的统一改造,将整个村落打造成了集高端民宿、会议团建、文创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这种模式不仅极大地改善了村容村貌和村民的居住环境,也通过支付租金,为村民提供了稳定且可观的财产性收入。
调研中,团队深刻感受到“校地共建”在高岗村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运营方与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高校的师生们将这里作为课题调研、社会实践和文创设计的基地。座谈会上,企业负责人分享道:“南大学生设计的文创笔记本,第一个月就卖出了200本。高校的参与,不仅为我们带来了创意和流量,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我们项目的文化内涵和品牌价值。”这种合作实现了多方共赢:企业获得了智力支持,高校获得了实践基地,学生在服务乡村的过程中增长了才干。
实践团的调研,让成员们对乡村振兴有了更加立体和深刻的理解。从合肥到南京,我们看到乡村振兴并非只有一种标准答案,而是需要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的发展路径。无论是马岗村菌旅小镇的“科技引领”,还是高岗村的“国企+高校”模式,都为我们揭示了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无限可能。 这次实践不仅是一次知识的远行,更是一场思想的洗礼。它让商科专业的我们认识到,商业的力量不仅在于创造利润,更在于承担社会责任,推动社会进步。未来的乡村,需要懂技术、会管理、有情怀的青年人。我们将带着此次实践的收获与思考,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以青春的智慧和汗水,为描绘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