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没说话,却藏着岁月
推开那扇斑斑驳驳的木门,感觉时间都慢下来了。青灰色的砖墙上爬满青苔,屋檐下的木雕虽说褪色了,还能看出是牡丹和祥云的样子。队员们轻轻踩着院里坑坑洼洼的石板路,用手摸了摸被岁月磨圆了的门柱,脑子里想象着一百年前这里过日子的光景。
“这房子是老辈传下来的,快两百年了。”同选文老人站在堂屋中间,说话的语气里带着对时光的敬重。他和同国强是这座老宅的守护者,也是烈士同向德的后辈。阳光从窗格子里照进来,落在他们脸上,映出和老宅一样沉静的神情。问起祖辈的故事,两位老人只是轻轻摇了摇头——那些战火年月里的事儿,早就跟着时间流逝变得模糊了。
“这房子是老辈传下来的,快两百年了。”同选文老人站在堂屋中间,说话的语气里带着对时光的敬重。他和同国强是这座老宅的守护者,也是烈士同向德的后辈。阳光从窗格子里照进来,落在他们脸上,映出和老宅一样沉静的神情。问起祖辈的故事,两位老人只是轻轻摇了摇头——那些战火年月里的事儿,早就跟着时间流逝变得模糊了。
名字背后,是没走远的英雄
和老人聊天的时候,一个重要的信息慢慢清楚了:同向德和当地记载的“同石头”原是一个人。这个发现就像一把钥匙,给队员们打开了连接历史的一道小缝。虽然没有更多的事迹能说清楚,但就这两个名字本身,也足够让人感受到一位革命志士的形象——“同向德”里藏着信仰的方向,“同石头”又透着农民的朴实和刚强。地方史料里简单记着,同石头(也就是同向德)生于1881年,1928年参加了渭华起义,当过陕东赤卫队大刀队的小队长,同年7月在华州区杜家湾牺牲,1958年被追认为中共党员。就这短短几十个字,是烈士留给后世仅有的官方记录,可每个字都重得很。47年的生命里,他选了在最乱的时候站出来,用热血给“革命”这两个字写下了注解。

图为同选文和同国强为“青焰渭华寻迹队”实践团队成员讲述(胡嘉轩供图)
找的过程,本身就是传承
下午的阳光穿过老宅的雕花木窗,在地上织出细碎的图案。队员们拿出笔记本,认真记着老人说的每句话,哪怕只是关于老宅啥时候建的、院子布局咋变的。这些看着琐碎的事儿,都是拼起历史的重要碎片。“以前总觉得烈士的故事离我们很远,直到站在他住过的地方,才真真切切感觉到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队员王媛在实践日志里写道。她的字里带着激动,“他们不是课本上冷冰冰的名字,是真在这片土地上呼吸过、奋斗过的前辈。”
离开老宅的时候,队员们又回头看了看这座百年院落。夕阳给它镀上一层暖暖的金边,屋檐下的风铃轻轻响着,好像在跟我们这些来访者告别。同选文老人站在门口挥手,身影和老宅融在一起,成了一幅跨了时空的画面——这里有历史的沉淀,有后人的守护,更有年轻人的追寻。

图为修建于清朝时期的老宅(胡嘉轩供图)
渭华起义的战火早就灭了,可像同向德(同石头)这样的烈士,从没真的离开过。他们的名字刻在史料里,藏在老宅的砖瓦中,活在后人的寻找和记挂里。青焰渭华寻迹队这趟走访,可能没收集到完整的英雄事迹,但这份“寻找”本身,就是对烈士最好的安慰。就像队员们说的:“我们来这儿,是想让更多人知道,这片土地上曾经有过这样一位英雄;是想让历史记住,有个叫同向德的人,为了信仰燃尽了自己的生命。”
往回走的路上,关中平原的风吹过车窗。队员们心里清楚,这趟寻迹不是结束,是开始——关于记着,关于传承,关于让更多不被人知的英雄被看见,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图为“青焰渭华寻迹队”实践团队成员与同选文和同国强合影(胡嘉轩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