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生校园网 > 三下乡

华南师大“维翰”实践团探访宝善居,感悟客家精神传承

    发布时间:2025-09-03    阅读: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维翰”实践团
        7月,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维翰”实践团深入客家沃土,在梅州市平远县大柘镇的宝善居,开启了一段深刻的生命体验与精神溯源之旅。这座承载着客家智慧与革命风骨的围龙屋,成为了实践团探寻“聚气凝人”的脉络、续写“翰墨远志”丹情的绝佳场域。此行,实践团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脉搏的倾听者与精神薪火的守护者。

寻迹围龙屋,感知“天人合一”的建筑哲学
  客家围龙屋这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客家先民对自然、对家族、对生息的深刻理解。实践团队员们深度访谈宝善居文物管护员姚良丰先生,通过其对宝善居的结构介绍,队员们将眼前建筑与所收集资料进行比对和印证,惊叹于围龙屋“前低后高”的错落布局,在姚先生的指引下,细致解读了其中蕴含的“步步登高”的美好期盼与“山主子孙水主财”的风水智慧。
  在参观“三堂六横”的空间序列时,队员们尤其关注到“上堂”作为家族精神核心的特殊地位。姚良丰先生讲述的“唯有德高望重的长辈亲临,中间的屏风门方得大开相迎”的规制,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家族秩序与礼仪的力量,这是一种对祖先的敬畏,更是对家族尊严的珍视。队员们将这些细节一一记录,旨在透过建筑的肌理,触摸到客家文化“聚气凝人”最本质的奥义。
图为客家围龙屋“宝善居”鸟瞰图。陈欣 摄
 
追溯革命先辈,感悟“大道之行”家国情怀
  宝善居不仅是姚氏家族的根系所在,更是革命风云中一座坚实的堡垒。实践团此行的重点之一,便是深度挖掘姚雨平将军所代表的革命先驱精神。队员们紧密围绕孙中山先生赠予姚雨平将军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牌匾,并结合姚良丰先生对姚雨平将军一生革命历程的讲述,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试图理解这份“大道”对于将军的人生坐标意味着什么。
图为孙中山先生赠与姚雨平将军的亲笔牌匾。陈欣 摄

  当姚先生提到姚雨平将军在解放战争时期,如何利用宝善居作为共产党游击队员的庇护所,队员们更是屏息凝视,试图还原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中宝善居所扮演的特殊角色。实践队员们主动向姚先生请教,了解当时是如何做到严密保护且不被察觉的,这份对于“仁人志士”的庇护,也成为姚雨平将军人格魅力的重要注脚。
  同时,队员们也关注到姚雨平将军“文人风骨”的另一面。宝善居斑驳的墙壁上还留存姚雨平将军题写的旧诗,姚良丰先生提到将军“若生于和平年代,成就不可估量”的惋语,引发队员们对个人与时代关系的深刻反思。而将军晚年皈依佛门、茹素十余载的经历,更是让队员们感受到一种对生命、对和平的深沉的追问与归依。
图为文物管护员姚良丰先生为突击队队员们介绍宝善居的历史。陈欣  摄
  
记录传承,让围龙屋的精神在新时代回响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随着城市化进程,客家围龙屋物理聚居功能已渐趋式微,但它作为家族记忆的锚点,却愈发闪耀。实践团的队员们聚焦于其仍在延续的家族记忆——家族红白事的进行、年节日的团圆、新生儿的添灯……如同无形的纽带,将家族成员的情感紧密地凝聚在一起,传承着祖先的德行与期盼,续写着姚家的故事。
  2015年,宝善居获得省政府资助的300万修缮资金,古老的砖瓦木石得以修复,实践团队员们带着探索的目光,对“古屋新序”进行了细致的考察。队员们观察到围龙屋作为精神纽带,并未因实体空间的沉寂而断裂。许多客家人正以创新形式活化围龙屋,让“聚气凝人”的底蕴焕发新生,印证客家人“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文化坚守,以及在新时代赓续文化血脉与家国情怀的坚韧姿态。
 
图为宝善居内悬挂的象征姚家子孙的“人丁灯笼”。王家竣 摄


  “围屋聚气凝客心,翰墨远志续丹情。”华南师范大学“维翰”实践团的宝善居之行,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体悟,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队员们用脚步丈量历史的纵深,用镜头捕捉岁月的印记,用真挚的交流叩响了尘封的记忆之门。古屋百年默立,后继守望如故,只待青春血脉前来叩响尘封的历史大门,领悟客都的巧妙天地,聆听围龙屋的激荡回响。
图为突击队队员观摩宝善居内部厅室。赖宇轩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