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引领,带留守儿童邂逅非遗之美
6月27日,南阳理工学院积极响应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号召,组织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实践团队奔赴淅川老城镇初级中学,开展“非遗传承进乡村,关爱留守促振兴”文化传承活动。实践团聚焦书法、漆扇、扎染、剪纸四类非遗项目,为留守儿童搭建起接触、体验传统文化的平台,让古老非遗在乡村校园的土地上,与孩子们的纯真心灵碰撞出奇妙火花。校园里的非遗课堂:墨香、漆韵、染艺、剪纸齐登场
清晨,老城镇初级中学的校园还萦绕着薄雾,实践团成员已带着满满两大箱工具等候在校门口。10点刚过,留守儿童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进活动场地,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期待——这场专为他们筹备的“非遗盛宴”,正式拉开帷幕。

图为学生进入场地。秦正阳 供图
漆扇:以漆为媒,绘就斑斓想象
漆扇制作区里,志愿者们提前备好大漆、桐油、扇骨、矿物颜料 ,还贴心准备了防护手套。“漆艺在中国有8000多年历史,以前是皇室贵族的‘奢侈品’,现在我们要用它创作属于自己的艺术品!” 面对孩子们好奇的目光,非遗漆艺方向的志愿者耿旭阳开启“科普模式”,从漆树种植讲到漆器制作流程,揭秘“何以中国”的漆艺密码。
设计环节成为孩子们的“创意战场”:有的孩子模仿课本里的古诗意境,运用“两个黄鹂鸣翠柳”诗句中呈现的色系 ;有的结合乡村生活,调制炊烟袅袅的农舍、金黄的油菜花田 ;还有孩子大胆创新,用红、蓝、金三色颜料泼洒出抽象图案,戏称是“彩虹落在扇面上”。上漆时,孩子们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将扇子沾满漆料图案——当阳光穿过干透的漆层,扇面折射出温润光泽,传统技艺与童真创意完美交融。
书法:执笔绘就文化根脉
在书法体验区,毛毡、砚台、墨汁整齐摆放,“同学们,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每一笔都藏着祖先的智慧!” 随着书法专业志愿者陈伊的讲解,孩子们围拢过来,从握笔姿势学起:拇指食指捏笔杆,中指抵在笔下侧,手腕自然放松……看似简单的动作,孩子们反复练习了十余次才逐渐掌握。
在书写环节,书法老师先提笔蘸取颜料,在漆扇扇面上写下“人、和、家”等字,笔锋流转间,墨香与漆韵交织。孩子们围在旁仔细观察,随后拿起毛笔在扇面临摹,将书法之美留在扇骨之上。

图为书法老师为学生漆扇题字。徐爱婷 供图
扎染:捆扎间的色彩魔法
扎染体验区则充满“惊喜感”。志愿者们拎出几大筐白棉布、橡皮筋、染料 ,向孩子们演示“折叠扎法”“随意捆扎法”“夹板扎法” :“这是‘魔法第一步’,接下来交给染料!” 孩子们迅速分组,有的把棉布反复对折成“小方块”,用皮筋缠成“小粽子”;有的抓起布料随意扭转,捆出奇形怪状的结……
浸染环节更是热闹非凡!孩子们端着染料盆,看着白布浸入靛蓝、茜红、姜黄 等颜色的瞬间,发出阵阵惊叹。“哇!我的布变成蓝色啦!”“老师你看,我这块有白有红,像不像小花?” 拆开绳结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围拢过来——原本素净的白布,因捆扎松紧、染料渗透的差异,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图案 ,有人收获“星空图”,有人解锁“花瓣纹”,还有人得到独一无二的“抽象画”。
剪纸:剪刀下的艺术天地
剪纸区域里,志愿者们摆放好红纸、剪刀、铅笔等工具。“剪纸可是咱们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一把剪刀、一张纸,就能变出各种各样的图案!”非遗剪纸技艺传承志愿者程俊杰一边说着,一边快速剪出一只活灵活现的小蝴蝶,瞬间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
志愿者从简单的对称图形教起,比如剪“囍”字、小花朵 。先画好图案轮廓,再沿着线条小心翼翼裁剪。孩子们拿着剪刀,认真又有些笨拙地操作着。有的孩子在剪“五角星”时,不小心剪坏了一个角,急得快哭出来,志愿者赶忙安慰并帮忙补救,最终变成了独特的“六角星”,孩子破涕为笑。还有孩子发挥想象,剪出带着翅膀的小房子、长着鹿角的兔子等奇妙造型,把剪纸玩出了新花样,让传统技艺在童真创作里焕发出别样生机。

图为孩子们正在讨论剪纸形状。李妍霏 供图
多方联动:探索非遗传承“校园+乡村”新路径
此次活动是高校社会实践与乡村文化振兴的一次深度探索。南阳理工学院提前数月筹备,为活动定制“非遗体验包” 确保工具安全、流程易懂。老城镇初级中学校长 表示:“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陪伴,非遗活动不仅能丰富课余生活,更能让孩子们找到文化归属感,感谢高校送来‘精神礼物’!”
当夕阳为校园镀上金边,孩子们举着自己的书法作品、漆扇、扎染手帕、剪纸作品,追着志愿者问:“哥哥姐姐什么时候再来?” 这场跨越城乡、联结非遗与童心的实践,不仅让传统文化在乡村校园“活”起来,更在留守儿童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待来日,这些种子将成长为传承与创新的力量,让古老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图为非遗活动成果展示。秦正阳 供图
(通讯员 穆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