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务队18名师生走进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第一中学与高一、高二共600名同学开展了别开生面的特色支教活动。正值高一学生军训期间,团队创新开展诗词大会,采用诗词抢答、看图猜诗、飞花令的形式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普及汉字文化,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活动反响十分热烈。
团队还与山东大学艺术学院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盛宴,从另一视角带领同学们认识文化、热爱文化、发扬文化
对人生转折期的高中生,厚植理想信念至关重要,支教队将家国情怀融入哈工大精神,以红色科学家的视角讲述新时代学子科技报国的铮铮誓言,给成长关键期的高中学子埋下爱国种子。
无论身处何地,哈工大人报效祖国的信念不会改变,支教队还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第二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新疆喀什队在喀什第二十八中学联合开展了“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哈工大精神宣讲、高中经验分享,传递选课技巧与高中学习经验,点燃高中学子的青春梦想。

在结营仪式当天,一位同学在给哈工大的一封信中写道:“或许多年以后的某天,我会想起新疆那年夏天很热,从很远的北方来了一群不图回报的人,他们很怪,会不厌其烦地讲着课本外、生活外、疆外的知识,是我从未听闻的,多年前他们也同我们一样,坐在教室憧憬着大学,现在他们的上衣上写着:哈工大!”
“七彩盛夏·筑梦西疆”志愿服务队覆盖学生1000余人,用耐心与热情搭建起知识桥梁,成为高中学子暑期里的“特殊老师”和“知心朋友”。

从课堂延伸到社会,支教队始终心系家国。挖掘喀什红色历史文化足迹,支教队走访喀什博物馆、班超纪念馆,开启一场“古今对话”式的特色征程。喀什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队员们通过文物展品、历史文献与场景复原,深入了解喀什作为古丝绸之路重镇的历史脉络,了解班超驻守西域、促进民族交融的英雄事迹,这些无不彰显着自古中原就和喀什血脉相连的历史渊源。
支教队还走进喀什古城、高台民居,与非遗传承人交流土陶、艾德莱斯以及果酱的制作技艺,感悟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当地维吾尔语书法展馆中,师傅亲笔为我们写下了“四秩薪火赓续,奋楫卓越征程”献礼威海校区办学40周年。
了解喀什经济发展成就,队伍参观第十三届中国新疆喀什·中亚南亚商品交易会、喀什综合保税区,现代化的仓储物流中心、跨境电商展示区,展现出喀什对外开放的蓬勃活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人也不能少。从历史文化到社会经济,一幅喀什千年来发展脉络的画面徐徐展开,团队成员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喀什的深厚历史底蕴与当代繁荣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成立以来,带领新疆各族人民巩固边防、加快发展,取得了诸多成就。支教队前往兵团草湖项目区托云牧场,在红军小学开展“爱连工大高原·放飞青春梦想”展开主题宣讲。志愿者们结合自身奋斗经历与科研实践,讲述家国情怀与青春担当,深深感染了在场每一位学生。一颗颗理想的火种,在这一刻被悄悄点燃;“青春与家国同行”的信念,在雪域高原落地生根。
来到托云牧场二连,团队成员参观了连队职工群众曾经居住的地方和新建造的居民住宅,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连队“两委”班子的带领下,牧民的生活状况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排排崭新屋舍,一座座健身场所,中国共产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初心和使命。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最美家庭”“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获得者吐尔买买提·马提讲述了一家三代的戍边故事,他从小就接过父亲的戍边接力棒,用实际行动诠释党员担当;202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吐尔干·库尔高是一名坚守了30年的光荣的戍边员,他以戍边为义务,践行共产党员冲锋在前、勇做表率的铮铮誓言。
兵团优秀共产党员、托云牧场二连党支部书记黄伟说到:“群众的需要在哪里,我就在哪里”。在牧场工作的日子里,他坚守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和矢志不渝的信念,扎根一线、立足本职,把边境牧场当故乡,视牧民为亲人,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他们的事迹深深触动了支教队员,并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
从山东威海到克州乌恰县,从黄海之滨到茫茫戈壁,“西极”乌恰县记录着每一名戍边人的爱国担当。在县文化博物馆中,队员们看到汉文、维吾尔文、柯尔克孜文等7种文字共同书写着“我爱你中国”,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坐落在西部边陲的小城用真情书写出最美答卷。
“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诚实守信模范获得者布茹玛汗·毛勒朵大妈一生只做一件事,从19岁自愿报名成为护边员巡卫边疆,60余载的护边生涯中,布茹玛汗刻下了10万余块“中国石”。虽不识得汉字,但她用“中国石”筑起了祖国的界碑,10万多块“中国石”绵延在冬古拉玛山、阿拉脱力山、尾巴拉山,布茹玛汗不仅是“活界碑”,更是边防战士的“冬古拉大妈”。对于布茹玛汗而言,热爱祖国就是一种信仰。她的五个子女都成为了护边员,守卫着祖国这片热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