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生校园网 > 三下乡

扬州大学学子“三下乡”:以产学研赋能水产产业,践行青春担当

    发布时间:2025-09-12    阅读:
    来源: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水产大当家”三下乡团队

7月1日至8月31日,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水产大当家”三下乡团队围绕水产产业发展需求,深入养殖基地、乡村河道、校内温室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纽带,在对虾养殖、河蟹育苗、河道治理、鱼类培育等领域精准发力,用专业实践破解产业难题,为水产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一、连云港东辛农场:聚焦对虾养殖,产学研破解生长与摄食难题
7月下旬,团队首站走进江苏省连云港市东辛农场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联合农场技术力量,围绕南美白对虾开展两项核心调研与实验,打通“科研-实践-生产”链路。
在对虾生长规律调研中,团队在赵厂长指导下,对4个沼虾对虾混养池、1个对虾精养池进行科学采样,每池选取10个样品记录体长与重量。数据显示,相同周期内,精养池中投喂40%蛋白质饲料的对虾,平均体长12.3厘米、体重28.6克,较混养池同批次分别高出1.5厘米、5.2克;而混养池因生态稳定,养殖周期延长15天存活率仍超85%,显著优于精养池。赵厂长结合经验提出“幼苗期高蛋白促生长、成虾期均衡营养保品质”的动态投喂方案,为亩产提升提供方向。
随后,团队又在农场种苗繁育场开展对虾摄食偏好实验,设置对照组、诱食组、诱活组及3个活体饵料梯度组,通过高清录像与剩余饲料称量分析。结果显示,活体饵料占比最高的“活2组”与“诱活组”,饲料减少量及虾群聚集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证实活体饵料的动态性与气味信号对虾类摄食的促进作用,为规模化养殖降本增效提供科学依据。农场技术员评价:“高校科研为我们掌握对虾生长规律提供了精准支撑,这正是产学研的价值所在。”

图为小组成员对养池内的南美白对虾进行采样。王衍睿涵 供图

二、河蟹养殖基地:水质“问诊”助育苗选育,产学研链接养殖需求
针对极端天气下河蟹养殖的“耐高温低氧”痛点,团队走进当地河蟹养殖基地,以水质检测为切入点,为种苗选育筑牢数据基础,践行“科研围着生产转”的产学研理念。
实践中,队员携带专业仪器,在不同区域、时段采集蟹池水样,系统检测溶氧量、温度、pH值等关键指标,精准掌握河蟹生存阈值。基地负责人坦言:“好种苗抵过半的功夫,要是有耐极端环境的品种,养殖户就能少担不少心。”这句话让队员深刻意识到,手中的每一组数据都承载着养殖户期待,更是连接科研与生产的桥梁。
此次水质检测不仅让队员熟练掌握仪器操作,更让他们读懂水产养殖的艰辛。后续团队将整理分析数据,形成实践报告,为科研团队选育耐高温低氧河蟹育苗提供第一手参考,真正让产学研成果服务于养殖端的实际需求。

图为小组成员测量蟹塘溶氧和温度。孙勇祺 供图

三、王巷涧河道:“体检”把脉水环境,产学研助力乡村生态治理
8月29日,团队走进扬州市平山乡王巷涧,开展“河道体检”专项行动,以水产专业知识赋能乡村水环境治理,推动产学研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王巷涧面临工业废水渗漏、化肥流失、生活污水直排等问题,部分河段出现水体发黑、水生生物减少等现象,威胁居民饮水与灌溉安全。团队分东、中、西三个代表性点位采集水样,检测透明度、溶氧量、氨氮含量等指标,科学评估水质现状与治理成效。
实践中,队员从仪器操作“新手”成长为“熟手”,更在数据分析中体会到治水的系统性,团队成员说:“联系沿途农田、村落和排污口才明白,水质检测不是简单按流程,背后是一整套生态治理工程。”烈日下的严谨操作与反复校准,让队员褪去理想化想象,多了份民生担当。后续团队将基于数据撰写治理建议报告,为王巷涧生态巩固提供科学依据,让专业知识真正扎根乡村。

图为小组成员测量水体的透明度。魏泽滔 供图

四、扬州大学温室基地:精研大口黑鲈养殖,产学研深化产教融合
除了走进一线场景,团队还依托扬州大学校内温室养殖基地,以大口黑鲈为研究对象,开展精准投喂与水质调控实践,将课堂理论转化为养殖实操,深化“产教融合”育人模式。
实践围绕两大核心展开:科学投喂遵循“定时、定量、定质”原则,依据鱼群生长阶段与采食反馈动态调整饲料量;水质调控则定期泼洒净化剂,抑制有害菌、降解污染物。队员每日开展“温室巡检”,观察鱼群活跃度、清理残饵、检测水样,动态优化养殖方案。
经过持续实践,温室大口黑鲈生长表现亮眼:发病频率降低,规格更均匀,生长速度稳步提升,验证了“投喂+水质调控”协同模式的有效性,为后续分鱼作业筑牢基础。此次实践是学院产学研育人的生动体现,队员们表示:“把理论用在养殖里,不仅练了本领,更明白未来要让科研成果真正服务水产产业。”

图为小组成员使用净化剂。张文诺 供图

从农场到河道,从蟹池到温室,扬州大学“水产大当家”团队以产学研为纽带,将青春力量注入水产产业各环节。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实践成果,为水产养殖提质增效、乡村生态保护贡献更多专业力量。(通讯员 魏泽滔)

图为团队成员合照。江雪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