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深处践初心,西译学子探寻精神密码赋能乡村振兴**
这个夏天,西安翻译学院国际语言文化学院“阳光筑梦团”奔赴秦岭腹地的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开展以“追寻精神印记,观察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先后走进红光沟航天旧址、凤县革命纪念馆、宝成铁路精神教育基地、灵官峡以及东河桥村等多地,通过实地探访、深度调研、影像记录等方式,触摸历史脉搏,感悟奋斗精神,探寻振兴之路。

图为团队在红光沟航天旧址参观学习。郑晴如 供图
走进历史,感悟精神的磅礴力量在红光沟航天旧址,队员们看到的不仅是泛黄的设计图纸和布满铜绿的仪器,更读懂了“白手起家造导弹”的民族倔强与“隐姓埋名终不悔”的赤诚奉献。指尖触碰“大国重器”的瞬间,仿佛与那段在一穷二白中托举星辰的峥嵘岁月对话。在凤县革命纪念馆,两当兵变的决议文件、红军穿过的草鞋以及复原的指挥部场景,将队员们带回到那个理想照耀未来的烽火年代,深刻体悟到“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力量。

图为团队在宝成铁路灵官峡段体验调研。郑晴如 供图
追寻足迹,解码奋斗的时代内涵实践团循着宝成铁路的脉络,深入感悟“艰苦奋斗”的重量。在宝成精神教育基地,惠农车厢和学生专列诉说着铁路为民的温情。在险峻的灵官峡,峭壁上的凿痕与钢轨无声讲述着“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壮举,队员们重走建设者之路,掌心触碰粗粝的岩石,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体验馆内,肩扛一筐砂石的真实重量,让队员们深刻理解了“一筐砂石一寸路”的艰辛,宝成精神从书本上的词汇变为可触可感的生动实践。
倾听民声,观察振兴的生动样本
实践团注重与当地村民、干部、产业带头人的交流,广泛收集凤县在灾后重建、产业发展的鲜活案例。在东河桥村“青野·牧星人麓营地”,团队成员与返乡创业青年深入交谈,了解他们如何借助短视频平台,将家乡的星空与坚韧推介出去,带动文旅复苏。在花椒产业基地,队员们采访种植专家和椒农,记录下“凤椒1号”等新品种从培育到推广,最终成为“致富金椒”的完整链条。这些来自基层最真实的声音,为队员们理解乡村振兴提供了最生动的素材。

图为团队调研凤县花椒产业。郑晴如 供图
转化思考,让实践成果“亮”出来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注重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转化为有价值的成果。他们希望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助力本土品牌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他们策划制作“凤县精神寻迹”系列短视频,用青年的视角和语态,讲述红色故事、铁路传奇和产业新事,让厚重的历史与鲜活的实践在云端传播,触达更多同龄人。
感悟担当,书写青春的奋进之笔。
从航天精神、革命精神到宝成精神,再到凤县人民在乡村振兴中展现出的创新与韧劲,一路走来,队员们进行了一场深刻的思想淬炼。作为外语学子,大家更加坚定了“用语言传递中国故事”的信念,将把此行汲取的精神力量转化为专业学习的动力,努力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图为“阳光筑梦团”在凤县革命纪念馆前合影。王宇阳 供图
此次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历史的追寻,更是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西安翻译学院的学子们用脚步丈量秦巴热土,用心灵感悟精神伟力,用专业赋能乡村发展,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与传播,让革命精神、奋斗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