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生校园网 > 三下乡

当青春邂逅非遗:茶耕乡土间,青春竹梦行

    发布时间:2025-11-15    阅读:
    来源: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7月9日至11日,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茶耕乡土·竹梦青春”实践团赴六安市独山镇游芳冲村开展实践活动,通过非遗保护调研、红色文化教育、科技赋能等形式助力乡村振兴,实现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
  一篾一丝总关情,百炼传承守艺人
  在六安市独山镇游芳冲村,全国三八红旗手、非遗竹编技艺传承人邹红正坐在矮凳上,手中的青竹条仿佛有了生命,在她指间灵活游走。
  实践团的成员围坐在一旁,目光随着她的指尖移动。邹红一边编织,一边谈起竹编技艺的现状:"订单不缺,缺的是愿意沉下心来学的年轻人。"她顿了顿,手中的竹篾仍在翻飞,"这门手艺需要耐得住寂寞,不能只靠一时兴趣。"她的语气平静,却让在场的年轻人们陷入沉思。
  在邹红老师的指导下,实践团成员尝试编织最简单的六角孔,不少人因挑错经纬或力度不均遭遇困难。邹红耐心示范,让成员们体会到竹编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时间沉淀的坚守。
  一叶凝香承古法,火工万象焙新章
  晨雾中的六安茶山,实践团成员体验采茶。计算机专业成员起初采不下完整一芽一叶,在茶农示范“用指腹托住芽叶底部轻轻一提”后才成功,坦言“比敲代码难”。
  在焙笼旁,老师傅演示六安瓜片制作中“拉老火”工序,成员们观察到青叶随火候变化蜕变,感受非遗技艺中“度”的奥义。有成员急于品尝刚完成炒茶工序的茶叶,老师傅见状笑道:"这才第一道工序呢,茶叶还不能吃。"听着老师傅的讲解,团队成员不禁感叹:"茶艺和竹编一样,每道工序都这么讲究啊。”
  转场至茶文化体验中心,实践团跟随着讲解员,看到千年茶史在光影中流转。最令实践团惊讶的是,坚守古法的茶农们正在茶园里调试物联网传感器——科技与传统在这里达成微妙平衡。
图为实践团在六安瓜片茶文化体验中心体验炒茶过程。滕晨晨 供图
  烽火淬炼英雄土,茶竹新生赤子心
  实践团来到六霍起义纪念馆,讲解员结合展品介绍道:"独山镇的非遗传承始终与红色文化紧密相连,六安瓜片和康宁竹编的发展都得益于这种精神内耗的支撑。”实践团成员就红色文化如何为非遗注入持久生命力的问题展开了讨论。有队员提出,可以借鉴纪念馆的展陈理念,在非遗产品开发中融入更多红色文化元素。
图为实践团在六霍起义纪念馆内参观学习。蒋金成 供图
  稚手编春传古艺,童心绘梦新希望
  随后,游芳冲村的儿童活动室迎来了一场特别的实践课。实践团成员将传统竹编技艺与基础数学相结合,设计出一套"竹编几何"教学方案。孩子们在非遗传承人邹奶奶的指导下,用经纬编织理解平面几何原理,最终完成的"航天员竹灯"作品。实践团不仅组织了这场充满乐趣的实践课,还穿行在村舍与茶园之间。他们以问卷访谈和实地观察的方式,系统记录当地农业生产模式、非遗产业现状及民生需求,为后续研究区块链技术在非遗数字化存证中的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撑。
图为邹红老师现场教小朋友竹编技法。滕晨晨 供图
  燕归巢暖非遗梦,青创赋能振兴路
  实践团成员何祥辉作为独山镇籍学生,兼任游芳冲村团支部副书记,全程担任“方言翻译”与“文化桥梁”的角色。他感慨:“高校资源与乡土情怀相结合,才能让非遗‘活’得更精彩。队员们也纷纷表示:“只有将论文写在田野里,才懂得何为真正的文化自信。”(通讯员 严依晨 何祥辉 李真)
图为实践团与镇团委书记张莹莹在独山镇人民政府合影。滕晨晨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