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的高低和货币价值的大小由一国的货币数量所决定的。货币数量增加,物价随之正比上涨,而货币价值则随之反比下降。反之则相反。
重要性
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理论,是一个经过了“实证”的理论。它的“可接受性”或“正确性”至今还有大量的争辩之声,在现代社会里,它的“有用性”则几乎没有多么大的争议。
货币理论史上有一个直观易懂却又争论不休的理论,这就是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有古典论和现代之分。古典论认为,货币数量决定商品的价格。货币数量多了,商品价格就上升;货币数量少了,商品价格下降。在这种货币数量理论里,货币只是一种工具,人们得到这种工具就会到市场上去购买商品。得到货币数量多,用于购买商品的货币就多,商品价格上涨;得到的货币数量少,用于购买商品的货币少,商品价格就下降。由于这种理论有许多生活的直观经验支持,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具体讲,货币数量多了,首先是人们的收入多了,人们可能保留一些货币,也可能使用一些货币去购买商品,这并不一定带来商品价格上升;同样货币数量少了,人们也可能动用原来的货币“资产”,保持原有购买力,或是减少对商品的购买,它可能带来商品价格下降,也可能并不影响商品价格。这种理论仔细地思考起来,同样有生活直观经验支持,如发到手中的货币工资,只有一部分会用去购买东西,另一部分会留存起来,因理解起来也不困难。
弗里德曼就现代货币数量论者。根据他一生对货币问题的研究,他认为在货币数量论的基本前提下,人们对于货币的需求是相对稳定的,至少是可预测的。因此,货币数量的变化,必定会对商品的价格产生重大影响,这就回到古典货币数量的轨道上来了。特别地,对于货币数量较大幅度的变化,尤其是货币数量大幅度的增加,相应地将必定带来商品价格的大幅度变化或通货膨胀,而商品价格的大幅度变化特别是通货膨胀,乃是一个经济体存亡的大问题。正因为如此,弗里德曼为,一个社会的货币数量问题,太重要了,重要到甚至于关系一个国家政府的生死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