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统文化课程为引导,深化大学生积极心理认知。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通识教育与心理健康课程体系,以此拓展学生积极心理培育途径。一方面,在课程内容建设上,要着力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仁爱”“诚信”“中庸”“自强”等价值观。在具体的心理教育工作中,将优秀传统价值观蕴含的时代内涵有机融入课程实践,引导学生在系统性学习中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并从中汲取奋进力量,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信念。另一方面,结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采用故事化讲述、情景模拟、心理剧等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大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内化为乐观、坚韧、宽容、感恩等积极心理品质。
以传统文化实践为载体,促进大学生积极心理养成。知行合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积极心理品质养成的根本路径。一方面,组织校内实践活动,如成立传统文化研习社,开展历史经典研读、经典剧目排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培养责任意识与包容心态。另一方面,把握校外实践契机,与社区、文化场馆合作,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志愿服务,让学生在服务他人中领悟和践行“仁爱”理念,挖掘潜力、提升自信。同时,建立实践反馈机制,以实践日志、分享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反思实践过程中的心理体验,梳理实践中收获的积极心理成长,将实践所得转化为稳定的心理特质,进而实现从认知到行为的转化,切实促进积极心理品质养成。
以校园文化环境为依托,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对其心理状态与价值取向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应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营造富有民族精神与时代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在优化整体环境中助力大学生养成积极心理品质。一方面,高校可建设传统文化长廊、设立文化宣传栏、在楼宇景观中融入诗词书画元素,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耳濡目染,于无形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另一方面,高校还应大力支持组建戏曲、民乐、书法、国学等传统文化类学生社团,并定期举办高水平国学讲座、经典诵读会、传统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营造浓厚且富有活力的文化社群氛围,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情感认同和心理支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高校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价值观,将其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使他们在文化传承中不断涵养精神力量,在价值认同中坚定理想信念,进而成长为胸怀家国、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