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只集中在大三、大四集中开展的实习工作,正在逐渐向低年级延伸,更有大学生从大一就开始寻找实习,“过早实习”“过度实习”的现象并不少见。而面对低年级相对紧张的课业,有些学生甚至会选择牺牲部分课程,把时间与精力投入实习工作。
面对竞争火热的就业市场,从前最具含金量的学历似乎渐渐被弱化到了“敲门砖”的位置,往往是应聘者丰富且对口的实习经历让企业敲下了聘用的定音锤。于是如今,在大学校园里,我们“卷”成绩已然不够,“卷”实习似乎逐渐从“加分项”转向了一道“必答题”,成为了大学生“求职焦虑”的前置信号。
这种现象背后反映出当下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学历贬值。随着教育普及、高校扩张,仅凭一张学历文凭已然不足以在就业竞争中站住脚,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想要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不得不从其他方面下手。
在如今的大环境下,为了追求效率,许多企业不愿再花费过多的时间培养新人,希望就业者“上岗即上手”,甚至出现了要求应届毕业生有一到两年工作经历的奇葩要求,学校教育与职场之间的鸿沟日益凸显。相比起以学习成绩为主要评判标准的绩点,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实干能力的实习经历,则更符合企业“降本增效”的要求,“卷”实习经历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大学生眼中重要的提升途径。
客观的大环境因素之外,社交媒体营造出的焦虑氛围同样不可忽视。社交平台中,诸如“大一进大厂实习”的帖子屡见不鲜,部分博主为了博取流量,隐瞒了内推等其他隐性助力因素,只展现自己的光鲜结果。同辈压力在算法的推波助澜下不断放大,加剧了大学的“实习焦虑症”。
可我们最初的实习究竟是为了什么?实习本该是大学生探索职业方向,弥补高校培养与企业实际用人需求之间矛盾的“缓冲带”。大学生通过实习了解行业生态,摸索自己的职业选择,如今,本该在实习中更被重视的实践能力的锻炼却被逐渐异化为对实习数量的追求。除此之外,就算大学生有幸找到了实习工作,同时伴随着的,可能还有期待与现实的错位。很多实习生自嘲为“廉价劳动力”,专门负责“dirtywork”,从事一些最简单重复的工作,付出的时间与精力往往换不来对等的成长,焦虑更在一次次失望中不断积累,逐渐迷失自己未来的方向。
提前为自己的未来规划与做出准备固然值得称赞,但过早患上的“实习焦虑症”也是现实困境下衍生而出的一种病态表现。对企业而言,“用实习生”不该是低成本用工的捷径,也应对聘用之后的培养环节给予应有的重视,做好与高校之间的对接;在高校做好就业创业的衔接与指导工作之外,社会也该多一份包容与温度,而不是放任焦虑情绪的营造与蔓延。
对于大学生来说,目前企业的招聘倾向、社会的就业环境或许暂时难以改变,在为未来就业做好必要准备的同时,不“盲目抢跑”,在浮躁的环境中静下心,一步步积攒下的知识与能力,才将是未来就业最扎实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