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航机务维修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民航大学大学生团队自主研发的 “添翼” 机务外骨骼如同一股创新洪流,强势涌入行业视野,以领先的科技实力和实用功能,全面革新传统机务维修模式,开启智慧维修新时代。
“添翼” 的诞生源于一群心怀科技强航梦想的大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与机场实践调研中,他们深入走访多家航空公司维修基地,亲身感受机务人员在高强度作业中的艰辛,也敏锐察觉到传统机务维修行业的诸多痛点:飞机高处部件检修时,人工攀爬作业效率低且存在安全隐患;重型零部件拆装时,人力负担重,容易导致工作人员肌肉劳损;复杂环境下的维修作业,人员体力消耗大,作业精度难以保证。为改变这一现状,团队成员们达成共识,决心研发一款智能机务外骨骼设备。
团队成员充分发挥各自在航空工程、电子信息、空管等专业领域的优势,踏上了技术攻坚之路。面对飞机维修场景中复杂的空间作业需求,他们反复测试多种动力驱动方案和传感器组合;为实现精准的作业辅助,不断优化运动控制算法。历经无数个日夜的调试与改进,成功打造出这款集助力承重、精准操控、智能监测、远程协作、自主充电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能机务外骨骼设备。
“添翼” 外骨骼搭载先进的动力驱动与感知系统,融合力矩传感器、惯性测量单元、环境监测传感器,实现多场景作业适配。在模拟飞机维修测试中,即便面对狭小的机舱空间和复杂的部件结构,它也能迅速响应操作人员的动作意图,提供恰到好处的助力支持。凭借自主研发的运动控制算法与视觉引导技术,“添翼” 可以精准辅助完成螺栓拆装、部件定位等精细操作,操作精度可达 0.5 毫米。
同时,“添翼” 配备高精度生理监测传感器,可实时监测操作人员的心率、体温、肌肉疲劳度等关键生理参数。一旦发现异常,能立即发出预警并调整助力模式,保障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在高温或寒冷的维修环境中,“添翼” 的温控系统能帮助操作人员将体感温度维持在舒适区间,使复杂维修作业的持续时间从原本的 2 小时延长至 4 小时,大幅提升作业效率。自主充电与模块化维护功能,不仅减少了人工维护成本,降低劳动强度,还能有效提升设备的可用性,保障维修工作的连续性。
在实际应用中,“添翼” 凭借出色性能赢得众多航空公司青睐。其助力承重与精准操控能力,有效降低机务人员的劳动强度,保障维修作业安全;智能监测与远程协作功能,有助于提高维修效率和质量,缩短飞机停场时间,为航空公司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未来,研发团队将持续优化 “添翼”,通过引入人工智能算法,提升其自主学习与自适应能力,使其能更好地应对不同机型和复杂维修场景的需求。团队还计划拓展 “添翼” 的应用范围,开发无损检测、故障预测等新功能,构建覆盖机务维修全流程的智能维修生态系统。同时,团队将加强与国内外航空公司、科研机构合作,推动智能机务维修产业发展,助力全球民航维修智能化升级,为民航强国建设贡献力量,续写智慧维修的辉煌篇章。
“添翼” 外骨骼,作为大学生团队的创新成果,让科技与民航维修深度融合,全面赋能传统机务维修行业。它将先进科技引入维修一线,精准破解行业难题,为维修企业带来高效、安全、智能的全新维修体验,成为民航维修现代化的强劲引擎,助力民航业迈向更加智能的未来。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