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师范大学 “红脉溯源” 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队圆满完成江西井冈山红色教育培训体系专项调研。这支由该校学子组成的实践团队,深入革命老区,围绕红色教育规范化发展路径展开系统性调研,为全国红色教育创新发展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作为学校暑期重点社会实践项目,团队出发前便通过文献梳理、专家咨询等方式夯实理论基础。抵达井冈山后,成员们迅速投入工作,针对前期发现的学术资料空泛问题,精准锚定调研方向,通过实地访谈、数据采集、案例分析等方式,构建起 “理论 — 实践 — 再理论” 的闭环研究框架。“老师反复强调‘纸上得来终觉浅’,我们必须用双脚丈量土地、用双手记录细节,才能真正触摸到红色教育的脉搏。” 团队成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为破解红培管理规范化这一核心课题,团队带着前期梳理的 12 项关键问题清单,首站便奔赴井冈山服务中心及周边核心区域。刚抵达服务中心,身着蓝色实践队服的同学们就拿出笔记本和录音笔,与早已等候的当地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展开了长达 3 小时的深度座谈。交流中,成员们不满足于基础政策介绍,而是紧扣 “规范” 二字层层追问:从培训机构的准入资质审核标准,到日常教学质量的动态监测流程;从课程内容的意识形态把关机制,到学员反馈的收集处理路径,一个个具体问题接连抛出,现场气氛既严肃又热烈。
为验证政策落地实效,团队还提出查阅原始资料的请求。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同学们仔细核查了近三年的机构评审档案:看到《井冈山红色培训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中,对培训机构场地面积、师资资质、课程备案等 18 项硬性指标的明确规定;翻到年度整改台账里,记录着某机构因课程同质化被要求限期优化、某基地因安全设施不达标暂停运营的具体案例;更注意到数据统计表中,近三年累计完成 23 家机构的评审验收,其中 3 家因未达标被暂缓准入的精准数据。
在教材管理专区,68 套红色教育教材整齐排列在共享库中,涵盖党史理论、现场教学、体验课程等六大类别。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教材实行 “动态更新” 机制,每季度由专家团评估修订,过时内容及时剔除,新研究成果快速纳入。团队成员小王边拍照记录边感慨:“连教材的编号规则、借阅登记都做得这么细致,难怪能保证教学内容的权威性和时效性。”
“从严格的准入机制到常态化的日常监管,从标准化的课程设计到多维度的效果评估,井冈山已构建起一套环环相扣的管理体系。” 团队负责人在总结时特别提到,“比如当地创新推行的‘季度教学创新案例申报’制度,要求培训机构每 3 个月提交至少 1 个课程优化方案,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后推广优秀案例,这种‘以评促改、以改提质’的动态监管模式,让我们看到了规范化不是僵化约束,而是激活红培活力的重要保障。”
据悉,团队已收集录音、照片、访谈记录等一手素材逾 100 份。下一步,他们将整合调研成果,从制度建设、课程创新、技术赋能等维度提出具体建议,为推动红色教育规范化发展贡献青年智慧。
(通讯员:杨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