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承文脉,校馆共育人。7月22日下午,南京师范大学与南京市秦淮非遗馆共建社会实践基地活动在秦淮非遗馆举行。此次合作以“名校+名馆”模式搭建育人平台,将非遗传承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为青年学子扎根实践、传承文化开辟新路径。
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宋喆,南京夫子庙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马珑珈,秦淮非遗馆馆长尹磊、副馆长刘委,南京师范大学团委书记刘立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李扬等嘉宾及我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学生代表出席活动。
“夫子庙的红墙黛瓦间,藏着最生动的思政课素材。”宋喆在讲话中指出,南京师范大学的学科优势与秦淮非遗馆的文化资源,恰是“实践育人”与“文化传承”的完美契合。特别是承办本次活动的教育科学学院,作为教育部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其教育学科理论研究与实践育人优势突出,而非遗馆则是守护城市文化根脉的重要阵地。此次“名校+名馆”合作,正是推动博物馆资源深度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大思政课”实践的关键举措。他强调,要以基地为纽带,在现有与南京博物院、中国云锦博物馆等馆校协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挖双方优势,推动资源互补与常态化联动,让高校教育智慧与非遗文化资源碰撞出育人火花,共同构建校馆协同育人新范式。希望南师学子在实践中打破专业壁垒,将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本领,在传承文化中涵养家国情怀,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尹磊在介绍非遗馆情况时表示,作为承载南京城市记忆的“非遗宝库”,馆方与南师大的合作早已在实习实践、课题研究中生根结果。此次实践基地共建,是对前期深度合作的升级扩容。他期待以基地为支点,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与高校人才培养同频共振,让金陵非遗在青春实践中焕发时代新声。
活动现场,南京师范大学“砖心筑梦五育行,金陵遗韵焕新声”暑期实践团代表分享了团队实践成果。作为学校“博物馆思政课”的鲜活案例,该团队以金陵城墙砖为切入点,将革命文化与非遗技艺相融合,开发出贯通不同学段的特色课程,生动诠释了“非遗+思政”的育人实效。
随后,李扬与尹磊共同签署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协议书,刘立为与马珑珈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后,与会嘉宾共同参观非遗馆,观摩实践团队开展的城墙砖制作活动,青年学子在泥坯上刻画的纹饰,成为非遗传承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生动注脚。
据了解,南京师范大学多年来深耕“社馆校”协同育人,先后与南京博物馆、中国云锦博物馆等建立合作,构建起“高校党委共建、文博机构联动、社区网格延伸”的立体化党建联建体系,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贡献了独具特色的“南师方案”。此次与秦淮非遗馆的合作,既是非遗资源转化为育人动能的创新探索,也是高校实践育人扎根社会土壤的生动实践。未来,双方将以基地为纽带,让青年学子在触摸非遗中坚定文化自信,让古老技艺在青春创造中永葆活力,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时代新人注入持久动力。
文稿:杨亦菲 熊英吉
图片:李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