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网

大学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报告

山东科技大学再出发:以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百年发展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史

以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百年发展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史
 
摘要
百年来,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实践离不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设计,工业化的制度设计形成了以社会主义制度为“根”、以政府和市场为“干”、以多种企业类型为“茎”、以城乡发展等体制为“叶”的工业化制度构成,展现了中国工业化制度设计的革命性、创新性、包容性和执行力。改革开放时期,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邓小平对国家工业化的探索表明,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 需要不断丰富所有制实现形式, 促进生产力更加充分平衡发展。本实践调研小组也认为这一制度体系在新时代工业强国的实践中将继续坚持党的领导,凸显社会主义优越性,为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而本文是以青岛啤酒企业的发展为例,通过青岛啤酒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的发展,总结出青岛啤酒与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一一对应的时间线,以小见大的来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史。
关键词:社会主义工业化、青岛啤酒、以小见大
一、选题背景
啤酒作为一种在世界范围被各国大众所广泛喜爱的酒精类饮品,其酿造历史非常悠久。而在中国,作为啤酒业的代表的青岛啤酒声名远扬,是最早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品牌之一。经过100余年的不断创新发展,到了2008年成为了北京奥运会官方赞助商,跻身世界品牌500强。在2019年12月,青岛啤酒入选2019中国品牌强国盛典榜样100品牌。这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青岛啤酒企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期间不难显露着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身影,所以我们小组也是在开题阶段就决定从青岛啤酒企业百年发展来纵观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史。
二、调研过程
本次实践活动主要从问卷调查、网络查阅、实地参观、分析总结四个方面,层层递进的来具体开展本次的实践调研活动。
2.1 前期阶段
我们向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发放了网络调查问卷,旨在获取更有普适性价值的信息。又从宏观层面上进行网络搜集资料,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国家的相关政策及重大事项。通过腾讯会议、线下会谈等形式进行分析总结。
2.2 中期阶段
针对性的修改了调查问卷,且将调查人群更有针对性的换为企业的管理人员或核心人员,以此得出对于该研究主题更有效的问卷结果。实地走访参观,获取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2.3 后期阶段
总结搜集到的材料信息,准备汇报和最终论文。
三、实践结论
3.1 调查问卷分析
针对于对青啤发展史有了解的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和对中国工业化发展有了解的学者的访谈以及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95%以上的人都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且认为青岛啤酒企业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逐步发展是有影响的。而在这些影响当中,有将近60%的人谈到了青岛啤酒企业引导了青岛本地乃至山东全省的工业化发展,也有部分人提出,其促进了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落实,为其他国有企业改革起到了带头模范作用,建立起了新兴的现代企业制度。
     
3.2调研结果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强促进了青岛啤酒企业的外向型发展,国家对产业创新的重视程度促进了青岛啤酒的高品质高附加值发展,国家的市场开放政策以及经济发展战略支持促进了青岛啤酒企业的规模化发展。虽然说,从宏观上来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浪潮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类似与青岛啤酒企业的发展,但也在小范围内,对青岛啤酒企业的发展有些许的抑制作用,但不管怎么分析,都要立足于国家政策和国家利益,在党的引导下,成为优秀的民族企业。在我们对青岛啤酒百年发展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由表及里,由点及面,思考并发现了,以青岛啤酒为典型的企业对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有许多借鉴意义。例如,在发展过程中,要学会取长补短,汲取历年企业的发展经验,结合自身条件,立足国家发展方略,不断积极改进,开拓创新。而且要加强与外国先进企业的合作,但要铭记中华传统文化,企业的发展要在品牌上体现国家文明。
中国是工业化后起的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推动国家工业化进程并不断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一直在实施追赶型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因此可以说一部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工业化赶超史。
从青岛啤酒企业的发展时间线来观察,青岛啤酒的前身“日耳曼啤酒股份公司青岛公司”在1903年问世。在建国前就已经取得了不断地发展壮大。反观中国的整体工业化,辛亥革命后中国虽然也逐步形成了一些现代工业的基础,但几经战争破坏,并没能开展起大规模工业化进程。1964年,轻工业部在唐山召开全国第五次酿酒会议,提出“啤酒行业学青岛”的口号,并向全国推广。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很多口号并没有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而“啤酒行业学青岛”是个例外。全国向青岛学习,提高了全国啤酒工业的技术水平。在1978年—1993年我国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探寻阶段。青岛啤酒在这样的有利条件下秉持着走出国内,走向海外的理念,在海外也不断发展扩张。1981年青岛啤酒在美国举办的“华盛顿国际啤酒会”中获得第一名。并在1992年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企业。在1994年后,我国更加强调满足创新驱动、包容和可持续的工业化要求,青岛啤酒也此政策下取得了更加跨越的发展。1998青岛啤酒实施“大名牌发展战略”,率先在全国开展大规模兼并扩张。2007年青岛啤酒通过创意,成功推出了奥运新产品——欢动啤酒。
由以上可以发现在改革开放之前,企业的发展一直处于一种不温不火的状态,所以我们以青岛啤酒企业发展为例,从不同的角度,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我们认为,可以将改革开放作为主线,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4年为经济体制改革探索阶段的初步探索[1] 从工业经济角度来看,工业生产进行了战略性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重工业不再是政府主导的优先发展目标,轻工业得到政府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在需求的强力拉动下获得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这一阶段总的变化是工业化发展的轻型化。
工业经济改革的标志性文件有,1978年4月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加快工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1979年4月国务院批转的《关于轻工业工作重点转移问题的报告》,1980年国务院批转的《关于请批准轻工业、纺织工业中短期专项贷款试行方法的报告》。从企业改革角度来看,随着农村改革的蓬勃发展,城市的计划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开始了初步探索,是在文化大革命后恢复性整顿的基础之上,从调整和改革国家与企业间的关系入手,围绕着扩大国有经济的经营自主权展开的[5],概括的讲,这一阶段是以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为特征的工业体制改革阶段。
因此,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在这一阶段得到了大发展。在此期间,青岛啤酒依据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政策,大胆的进军美国市场,销售量已达一百万箱,成为了亚洲出口到美国的最大的啤酒品牌。1981年,美国极具影响力的消费品杂志《华盛顿人》举办的“华盛顿啤酒会”,评比美国从世界各国进口的350种啤酒,青岛啤酒战胜联邦德国及荷兰等国的名牌啤酒,获第一名。
第二阶段:1984~1992年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阶段的工业化:企业改革的全面展开和深化[2] 。从工业经济角度来看,其总的变化特征是工业结构由轻型化向重型化转变。在轻重工业结构的变化方面,一是工业保持快速增长,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达15.3%;二是受需求拉动,轻工业增长速度扔快于重工业。1990年前轻工业产值比重呈上升趋势,重工业产值比重呈下降趋势。在轻工业内部结构变化方面,随着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传统消费品的需求逐渐饱和而产生出新的更高级的消费需求,这对轻工业的结构变动有决定性的影响。[3]
    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阶段的工业化过程中,青岛啤酒在1985年7月,再次获得“华盛顿亚洲啤酒评比会”冠军。1987年5月19日,在美国密西西比州的国际啤酒评比中,青岛啤酒战胜近400家国际和当地啤酒,在当选的15种啤酒中得分最高,名列榜首。1990年,青岛啤酒在澳门的销量已占当地啤酒市场总销量的64%。1991年青岛啤酒创办“青岛国际啤酒节”。其后,青岛啤酒节每年举办一次,年参加人数达几百万人。1992年青岛啤酒在意大利成立欧洲办事处。青岛啤酒企业已随着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步调,完全走进了国际市场,站在了世界啤酒企业的中央。
第三阶段:1992年以后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的工业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5]。从工业经济角度看总的变化特征是轻、重工业之间比重变化不大,基本保持轻、重工业同步增长格局。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以后,工业经济体制改革跃上了一个新台阶。[6] 到1995年,国内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化,生产相对过剩开始凸现。在轻、重工业结构的变化方面,是工业增长波动非常大,重工业波动幅度明显高于轻工业;二是受“适度从紧”等政策的影响,重工业比重略有下降,轻工业比重略有上升,但变化不大,轻重工业保持了同步增长的变化格局。在消费品工业内部结构变化方面,自1993年以后,消费品的价格全部放开,消费品的生产基本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
青岛啤酒企业紧跟国家发展趋势,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1992年7月15日,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企业。1993年8月27日,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1994年在法国巴黎成立青岛啤酒贸易有限公司.3月7日,青岛啤酒向美国发行一级存股证,获美国证券及交易委员会批准正式开始交易。1998年,青岛啤酒实施“大名牌发展战略”,率先在全国开展大规模兼并扩张。青岛啤酒提出由“做大做强”向“做强做大”的转变,发展战略由“扩张”转向“整合”。
3.3 实践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引领、政府对市场的调控与配置、国营私营企业相互配合、城乡发展体制的带动下历经三大阶段,最终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国实际的工业化制度体系,其革命性、创新性、包容性的制度特色使中国由一个农业国逐渐转变为工业国,由片面注重重工业发展转变为重视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协调发展,在这一发展历程中,人们对工业化发展的制度设计在认识上不断提升,从单一的计划性到计划和市场的并行,再到不断完善的新型工业化发展制度设计,每一步都为中国迈向更高的工业化道路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展望未来,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应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引领下,聚焦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促进新时代工业化的长足发展,实现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转变。
 

社会实践报告推荐

奉献余热,献身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国家加大对乡村教育的重视和投入,我国乡村教育的发展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进展。然而,传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