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走访过程中,团队成员先后采访了几位年过八旬的移民老人,了解了移民的规模,对移民的原因、搬迁的过程、迁移后的生活状况和如今的变化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实践团队的成员们边听、边记,积极认真的听老人们讲述当年移民的状况,用心去感受移民的伟大精神,努力的去传承移民精神。
“芦苇墙,泥巴塘,四根砖柱一间房。”这句话是记在柴湖移民纪念馆内的一句民谣,向我们描述了当时住房的情况。据村里的第一代移民介绍,来柴湖的路上是坐船的,途径丹江和襄樊。一路上都是国家给提供吃的,“路上给我们吃的还是肉丝面条呢,都是国家给我们的嘞”,回忆起这些前营村的老人们脸上不禁浮起笑容。当初搬迁来柴湖时这里到处都是芦苇荡,地势高的地方还好,地势稍低一点还有大片的积水。“那个时候刚到这里没吃的,没喝的,水都是含硝含碱的水,喝不成,好多人因为这得了食道癌!”移民老爷爷跟我们说起这些时一脸的难过。“后来,国家知道我们的难处,给我们每个月每户分二十八斤米。白天我们就去开荒地垦田,国家还给我们发播种的种子,知道我们难,处处帮我们。后来慢慢的干,生活就越来越好了。”实践队的队员们安静的听着老移民说着这些往事,说到难处的时候老人的眼中还有热泪落下。

图为采访老人照片。肖钰伦 摄
接着,实践队员们还去参观了移民旧居。墙是泥巴和着芦苇杆,地是泥巴地,“刮风下雨往外跑,冷的慌,坐屋里,吓得慌”。这样艰苦的住宿调件令大家都沉默了,这一刻,那些移民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令人无比的敬佩。

图为移民旧居景观还原区、王瑛雪 摄
“我们现在的新城、花卉基地和工业园区,发展的多好呀。每个村子都盖起了小洋楼,村里都修起了沥青马路,这都多亏了党和政府对我们的重视。没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哪有我们今天这么好的生活呐!”这段话是酌水知源暑期社会实践队队员走访时一位老移民告诉队员们的。
经过这几天的参观和走访我们对移民的情况大概有了详细的了解,第一批老移民是真正伟大而不能忘记的人,“吃水不忘挖井人,而你们就是挖井的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移民县河南淅川调研时对老移民们说的。在湖北省各级党委政府关怀、指导下,老一辈移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听党话、跟党走,舍小家、为大家,背井离乡、移民到大柴湖,经过50多年的艰苦奋斗,经过千辛万苦,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在大柴湖安了家、扎了根。没有他们无私的付出就没有今天欣欣向荣的大柴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