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文化,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历史渊源深远,跨越千年。它不仅仅是古代先民驱邪避疫、祈福求祥的仪式活动,更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傩戏更被专家学者誉为“戏剧中的活化石”。调研傩文化,就是追寻历史的足迹,了解我们的文化根源,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024年8月,东南大学“电亮黔程”社会实践团队前往贵州省铜仁市,参观贵州傩文化博物馆,一览傩文化的起源与演变;采访馆内工作人员,调研傩文化传承、弘扬的发展历程与现状;走进中国傩戏第一村——稳坪镇,近距离感受傩文化古老而神秘的气息;采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倾听传承人的故事,与傩文化来一场跨越时空的触碰。
Day1
8月2日
First station
傩文化博物馆

馆内藏品琳琅满目,每一件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傩面具,色彩斑斓,形态各异,或怒目圆瞪,或慈眉善目,每一面的背后都有一个丰富的故事;傩法器,精致独特,或寓意吉祥,或驱邪避灾,每一件都透露出匠人的精湛技艺与对傩文化的深刻理解;傩对联,书法独特,寓意深刻,一笔一划都透露出对古老传统的尊重与传承。

杨主任讲解傩的起源


杨主任讲解贵州省傩文化分布图


正在学习、记录的实践小队
Second station
采访宣传部杨主任
问:杨主任您好,请问在傩文化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会遇到什么困难?
答:现在年轻人的精神活动要用物质来衡量,大都追求在外面打工挣钱,光凭传承去表演,穿衣吃饭都成问题,这就导致传承人越来越少。还有就是宣传不到位,年轻人不接受这项传统技艺。我们上个月就叫了德江的传承人到馆里来,关心他们的生存发展、传承问题。
问:请问一直以来傩戏的受众群体大致有哪些?
答:在这边广大农村地区,傩戏就是当地人的信仰思托,就是他们的传承记忆,但是在城市,因为资讯发达了,大多数人的注意力转移了,忽视了这项传统技艺。他们就只有在我们的宣传、引导之下,才发现有这一个记忆传承,有这个博物馆。
问:针对这些现象,博物馆都做了哪些举措?有哪些成效?
答:以前,游客基本上是逢年过节或者是节假日的时候,才来这里感受傩文化,一般的时候很少有人来。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宣传,比如说我们的四季活动,进乡村、进学校、进军营、进社区的活动,民众才知道贵州傩文化博物馆。所以说现在,放假、周末的时候,很多家长都会带着学生在我们这个馆里面来参观。还有一些专家学者来我们这做社交活动,类似讲座、学术交流之类的。现在受众群体也在慢慢地扩大,也有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来参观。
Day2
8月3日
First station
傩文化陈列馆
中国傩戏看贵州,贵州傩戏看德江,德江傩戏看稳坪。调研的第二天,支教团的同学们走进中国傩戏第一村——稳坪镇,继续探索古老而又神秘的傩文化。
傩,在中国的诸多地区均有分布,植根于民间,好似连接起人、神、鬼、祸、福。单人旁加个“难”,是人遇到了困难,也是人通过傩来解难。
“一傩冲百鬼,一愿了千神。”戴上面具,师傅们便成为了连接神明与人间的使者,以虔诚之心祈福消灾。

在张主任的带领下,支教团的成员们参观了稳坪镇傩文化陈列馆,对傩戏有了初步的了解。
24幅面具,对应着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鲜明性格,栩栩如生;傩公傩母,洪水荒舟,作为人类始祖繁育后代、保佑人间的传说让人动容;傩师们上刀山、下火海、开红山,为保佑平安而表演的傩技令人惊叹;神坛书、八宝衣、傩神刀,表演用具使人倍感新奇;从雕刻到上色成形,复杂的工序凝聚着无穷匠心……
1.傩公傩母的传说
傩公傩母是两兄妹,阳春三月,二人在家,男生不想读书,女生不想做活,听到一对喜鹊于房前屋后说“不如种葫芦”,于是二人在院中种下葫芦。葫芦长势旺盛,体积是一般葫芦的数十倍,人可坐于其中。那年夏季雨水很多,连下七七四十九日,洪水淹没了世间万物。兄妹俩将葫芦挖空,躲于葫芦中随波漂流,大水散去他们成为人间仅存的二人。天上的太白星官看见人间此类情形,便下凡劝兄妹结婚,延续人类。傩公害羞,因此红脸。两兄妹说若太白星官能将两座石磨放于东山与南山之顶,石磨从山上滚下若能重合,他们便结婚,最终成功。

傩技主要有上刀山、过刀桥、踏火海、踩红犁、衔红铁、吐红火等。傩技的原意,一是表现先人在稻作文化中的娱神娱人竞技本领;二是以其高难度的动作,达到为驱邪恶逐魔鬼和为人解厄除难的目的。

Second station
采访传承人
在初步了解稳坪镇傩文化后,成员们拜访了傩戏国家级传承人——安永柏大师。安大师出生于1964年,12岁随父学艺,1991年成为傩戏掌坛师。在交谈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学习傩戏技艺的不易,感受到安大师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担当,领略到政府对文化保护的深刻重视,也对傩文化能走出去、走下去致以深深的期盼。
问:安大师您好,我们想问问您从事傩戏的一些经历。
答:我是家里的第六代傩艺师,12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傩戏,那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白天我上学,晚上以及节假日我就学傩戏,到1982年的时候我基本掌握了所有表演,后来90年代成为了掌坛师。一开始学傩戏是为了生存、养家,后来我逐渐爱上了它,去到很多地方表演,为很多人祈福,我们的班子获得了很多荣誉。我现在有很多徒弟,平时小的表演就让他们去,让他们多锻炼锻炼。
问:安大师,请问您觉得傩戏的现状如何?
答:政府给了我们特别多的支持,它帮我们做了很多的宣传。前几天还有北京的专家、老师们来看傩戏,很关注我们。傩戏是驱邪、祈福的,我们现在平时在村里做仪式给乡亲们祈福,有机会也去很多地方表演,除了国内,我们也去过日本、韩国等地方,现在有很多青少年也很感兴趣,来看我们的表演。
问:安大师,请问您认为德江傩堂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我感觉德江的傩戏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傩戏走不出去,传承困难。我们有一些班子去了广州,有一些留在这里,但是傩戏的影响力不够大,好多都是只限于贵州和乡村。

是非遗文化的生命之源。
一代又一代的傩师,
用他们的热忱和心血,
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他们的坚守与执着,
让非遗文化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熠熠生辉。
傩韵悠悠,历久弥新。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