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信火燎原实践队合照管霖琪摄)
“溯源躬行禹力聚,织网精勤清流长”
6月29日,实践队走进福州市鼓楼区大凰山社区,深度参与“低碳生活·家家时尚”巾帼志愿服务专项行动。队员们聚焦河湖污染源头,化身环保引导员,在智能垃圾处理设施前指导居民精准投放生活垃圾,并通过趣味游戏与“变废为宝”手工体验,直观揭示了不当处置垃圾对河湖水生态的严重威胁,倡导社区居民们从源头抑制河湖污染物的产生。活动过程中,女配送员林翠芳“随车携带收纳袋、随时分拣途中废弃物”的故事分享,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守护河湖清流需从生活细微处着手的重要性。

(图为实践队赴大凰山社区合照、活动照管霖琪摄)
“河小禹探科技源,绘滴水重生新篇”
6月30日,实践队奔赴闽江畔的原厝水质自动检测站,开启“一滴水的重生”科技探秘之旅。技术人员向队员们展示了24小时值守的“智慧哨兵”:一体化在线系统每4小时精准分析水温、溶解氧等17项水质指标;无人机巡航实时回传水源地污染隐患画面,构筑空天地一体监测网络。在西区水厂,浑浊江水(浊度2.8NTU)经絮凝、沉淀等工艺蜕变为清泉(浊度0.1NTU)的过程,令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了科技在河湖健康诊断与污染溯源中的关键作用,感受到了科技对于保障水质安全的坚实力量。

(图为实践队于原厝水质自动检测站合照、参观照包震文、庄晓彤摄)
“禹迹清流书众志,赤帜碧水映初心”
7月1日清晨,实践队在旗山湖公园开展河湖治理相关调研实践活动。队员们沿10公里环湖步道清捡垃圾,为清洁河湖环境奉献团队力量;同步发起覆盖全年龄段的“河小禹”知晓度调研,累计发放问卷300余份,汇集“增设河道研学路线”“开发护水小程序”等建议28条,形成来自基层的“水情报告”,为精准溯源污染、优化河湖治理提供了宝贵的民意参考。

(图为实践队于旗山湖合照、活动照管霖琪、王涵摄)
“众志聚智护长清,碧水长流谱新篇”
7月1日下午,福建省环保志愿者协会青年交流委员会、福州市晋安区飞飞鱼志愿服务中心、福州英华职业学院信火燎原实践队达成合作共识,在竹林境社区进行三方环保共建签约仪式,通过整合政府、高校与社会组织资源,搭建起长期稳定的环保协作平台。未来三方将携手推进河湖保护、污染源头防控等项目的全域化、常态化开展,该创新机制将成为基层生态治理的示范样本,为“河小禹”专项治理行动的持续深化提供了机制保障。

(图为实践队于竹林境社区合照、活动现场签约照管霖琪、庄晓彤摄)
“耆幼执彩绘清梦,代际传薪守碧川”
7月2日至3日,实践队将“河小禹”生态理念注入“一老一少”群体,创新实践“老青少三代共治理念”的宣传模式。长青颐养院中,队员们与老人们共制“闽江帆影”超轻粘土作品,在代际交流中宣讲“河小禹”护水故事,共话“久久为功”的治水精神;滨江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孩子们通过“黏土塑河”认识河流生态,在“净水小实验”中惊叹科技对于水质的作用,“河小禹”守护碧水的种子在幼小心田悄然萌芽。三代人的热情参与,让“河小禹”精神在代际传承中焕发持久生命力。

(图为实践队于长青颐养院、滨江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合照、活动照管霖琪、包震文摄)
“青春答卷落笔,人水和谐交卷”
五日征程,步履铿锵。这支实践队以“科技溯源+源头防控+民情汇聚+协同共治+代际宣教”的多维实践,串联起科技护河的前沿阵地、社区治理的“末梢神经”、全民参与的绿色网络。从原厝监测屏跳动的数据到旗山湖畔300余份问卷承载的民声,从竹林境三方签约的机制创新到孩子们手中由浊变清的实验水样——每一帧“河小禹”的青春画面都无不展现着:守护绿水青山,重在万千细微之处的坚守,成于源头治理的智慧与代代相传的使命。当协同治理的星火从社区燎原,当青春智慧与银龄经验、童真力量共同融入福州水脉,“河小禹”已从一支队伍的实践,升华为汇聚老青少三代力量、共护母亲河的生态行动,为美丽福建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注入不竭的青年动能。
学生工作部(团委)
信息技术系团总支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