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色展区:一个人的驻足,触摸历史的温度
走进博物馆大门,穿过陈列着“扶瑟陶俑”等文物的先秦展区,“淮北革命斗争史”展区的红色灯光瞬间将氛围拉得肃穆。没有同行者的喧嚣,我得以更专注地聆听每一件文物的故事,仿佛独自站在时光的长廊里,与革命先辈进行一场私密的对话。
展区入口处,一座复原的“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场景让我驻足良久:土坯墙、茅草顶的农舍旁,“军民”围坐纺线织布,墙上“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标语虽已褪色,却透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儿。讲解员告诉我,1942年日军封锁根据地时,彭雪枫将军带领军民开垦荒地、纺纱织布,硬是用双手打破了围困。展柜里那件粗布衣衫,针脚歪歪扭扭,却是当地妇女连夜赶制的,“送给前线时还带着体温呢。”我凑近玻璃,指尖轻轻划过,仿佛能触到当年的体温与心跳。
往里走,一面“支前文物墙”看得我眼眶发热。锈迹斑斑的独轮车轴上,碾过战场泥泞的凹痕清晰可见;磨得发亮的扁担两端,浸透着挑夫的汗水;泛黄的名册上,“王家庄赵大娘,56岁,捐棉被3床”的字迹力透纸背。“淮海战役时,淮北百姓组成百万支前大军,推着独轮车冒炮火送粮。”讲解员指着赵大娘的名字说,“她家里只有两床棉被,却拆了自己盖了十年的旧被,连夜做了三床新的送往前线。”那一刻,我突然懂了什么叫“军民鱼水情”——不是课本里的四个字,是无数普通人用赤诚写就的担当。
最让我心头一震的,是展柜深处那本战地日记。主人是1941年牺牲的宣传员陈芳,字里行间满是对未来的憧憬:“教老乡认字时,小姑娘问我‘革命是什么’,我说‘是让你们有饭吃、能读书’。她塞给我半块红薯,说‘胜利了给我烤红薯’。”最后一页停在11月5日:“敌人来了,若不能归,愿同志们替我看一眼新中国——孩子们能安心读书的新中国。”我站在那里,良久无言。原来“为理想献身”从不是遥远的故事,是和我一样的年轻人,用生命许给时代的承诺。
二、古今对话:一个人的沉思,读懂精神的传承
“淮北的红色基因,早在千年前就藏在运河里了。”讲解员的话引着我走向“运河遗韵”展区,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共鸣,在独处中愈发清晰。
52米长的东阳木雕前,我独自站了很久。木雕上,隋唐运河码头的繁忙盛景活灵活现:商船首尾相接,纤夫弯腰拉绳,商贩吆喝声仿佛就在耳畔。“这条运河不仅运粮运瓷,更养出了淮北人‘同舟共济’的性子。”讲解员说,“到了革命年代,这性子就成了‘军民并肩作战’的默契。”我看着木雕上合力拉船的纤夫,突然想起刚才的支前独轮车——原来精神从不是割裂的,就像运河水,千年来流淌不息,把团结与担当刻进了淮北的骨血里。
“柳孜盛景”复原场景前,三维立体的街道上,茶馆说书人讲着“运河儿女斗匪患”的故事,孩童们围着蹴鞠嬉笑。讲解员指着街角“保家卫国”的标语说:“清末民初就有这股子劲儿了。”我望着那些鲜活的剪影,忽然明白:从运河边的互助,到革命时的牺牲,淮北的精神从来都是一脉相承的。
镇馆之宝“窑影青釉抱鞠童”更是让我挪不开眼。瓷童怀抱鞠球,笑容憨态可掬,旁边的动画讲着宋代蹴鞠的热闹。“你看他前倾的姿势,像不像革命战士冲锋的模样?”讲解员笑着说。我盯着瓷童专注的眼神,突然懂了:这股不服输的拼劲儿,不就是穿越千年的精神密码吗?
二楼“千里通波大运河文化特展”里,一张1938年的运河航线图让我驻足。“地下党员借着运粮船,把情报藏在船底夹层送往前线。”讲解员说,“千年前运的是瓷器,百年前运的是信仰。”我摸着展柜玻璃,仿佛看到了运河水面下涌动的,从不只是水波,更是一代代人的热血与理想。
三、青春感悟:一个人的收获,写下初心的答卷
夕阳西下时,我坐在博物馆的休息区,翻着手机里的照片:独轮车、战地日记、抱鞠童……没有同伴分享,思绪反而更清晰。
以前总觉得“红色精神”离自己很远,今天才发现,它就在赵大娘的棉被里,在陈芳的日记里,在我脚下的这片土地里。陈芳期待的“新中国”,不就是我现在的生活吗?能安安稳稳读书,能自由地看世界,都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
离馆前,我在留言簿上写下:“作为新时代青年,或许不用像先烈那样冲锋陷阵,但可以像他们一样,把‘担当’写进日常。认真读书、踏实做事,就是对历史最好的回应。”放下笔时,突然觉得这场一个人的实践,远比想象中更有意义——它让我明白,红色记忆从不是泛黄的史料,而是能照亮当下的精神火种;初心使命也不是抽象的口号,是每个年轻人都该续写的答卷。
走出博物馆,暮色中的场馆透着庄重。这场独自探访,让我在淮北的历史里读懂了两个词:传承与担当。这个暑假,我没去远方打卡,却在这座博物馆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青春坐标。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