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报告

南京林业大学:走进扬州大运河博物馆 探寻运河文化传承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8-24    阅读:
    来源:王宏宇 唐骏
  (通讯员:王宏宇 唐骏)2025年7月,南京林业大学“运河文化探寻”暑期社会实践队(由王宏宇、唐骏等7名同学组成),前往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展以“探寻运河文脉、助力文化传承”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通过文献研究、实地参观、问卷调查、互动体验等方式,系统梳理大运河历史脉络与文化价值,分析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中的功能与不足,旨在深化青年对大运河文化的认知,为推动大运河“活态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提供实践参考。
  
  实践队前期进行了充分准备,将成员分为史料、影像、问卷三组,明确分工以保障实践效率。史料组集中研读《扬州运河志》《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等文献,梳理出隋唐至当代大运河发展的14个关键历史节点,为实地调研奠定理论基础;影像组参考专业博物馆视频拍摄规范,学习构图、光线运用等技巧,确保后续素材采集质量;问卷组则统一问卷星后台数据格式,设计涵盖文化认同、生态满意度等维度的调研问卷,并提前与博物馆社教部对接,确认参观时间、讲解服务及调研许可,为实践活动顺利开展扫清障碍。
  
  沉浸式参观:在历史场景中解码运河智慧
  
  实践期间,团队在博物馆金牌讲解员的带领下,依次深入五大核心展厅,以“观察+记录+思考”的模式开展深度考察,在具象化场景中唤醒对运河文化的认知。
  
  “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厅内,巨幅沙盘清晰呈现2700公里运河河道与58处遗产点分布,全息影片则通过数字技术重现不同历史时期运河风貌。团队成员围绕沙盘记录下“埭闸联合调度”“弯道减冲”等23项古代工程智慧,其中“埭闸联合调度”通过水利设施组合实现水位动态调控,“弯道减冲”利用流体力学原理降低河岸侵蚀,这些细节让成员直观感受到古代工匠的系统性思维。“以前只知道大运河是世界遗产,这次看到具体的工程技术,才真正理解它为何被称为‘活态遗产’。”实践队成员王宏宇在参观记录中写道。
  
  图为“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厅巨幅沙盘。刘启恒供图。
  
  “运河上的舟楫”厅中,1:1复原的20米沙飞船成为团队研究的重点。来自相关专业的成员结合流体力学知识,对船体水线进行测绘,并测算满载排水量,最终误差控制在3.6%以内。“通过近距离观察船体流线型设计和承重分布,再用专业知识验证传统造船工艺的科学性,这种‘理论+实物’的结合,比课本上学到的更深刻。”实践队成员陆佳铭分享道。
  
  图为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内的“沙飞船”复制模型。唐骏供图。
  
  在“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厅,动态街景与气味模拟系统营造出沉浸式体验:茶肆的茶香、酒坊的酒香扑面而来,复原的商铺招幌错落有致。团队分组完成多种商业招幌的识别,并对照《扬州画舫录》中“南北货互通”的记载进行“文献—实物”互证,梳理出运河商业文化“技艺交融”的特征。而“世界知名运河”厅的展陈,则让团队通过对比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等近现代工程,提炼出中国古代闸坝技术在设计合理性、建造精度、管理体系三方面的领先优势。
  
  图为“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厅的动态街景。王宏宇供图。
  
  科技与田野结合:拓展文化传承研究维度
  
  除展厅参观外,实践队还尝试通过科技体验与田野调查,探索运河文化传播的新形式与公众认知现状。
  
  在博物馆科技体验区,团队利用5G+VR设备完成1780年漕船过邵伯闸的场景模拟,以第一视角体验漕运过程中的水位调节、船闸操作等环节,并同步采集360°全景影像素材。“VR技术让我们‘穿越’到古代漕运现场,这种沉浸式体验比文字讲解更易让人理解漕运制度的复杂性,也为后续做科普传播提供了新思路。”魏昕表示,团队计划将这些影像素材用于制作运河文化科普短视频,让更多人通过科技感受运河魅力。
  
  为了解公众对运河文化的认知情况,团队在博物馆出口、三湾湿地公园、东关古渡三个差异化点位开展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27份。其中,博物馆出口聚焦有文化接触基础的人群,三湾湿地公园侧重关注生态的群体,东关古渡则覆盖传统与现代交汇的综合场景。调研数据显示,本地居民(占比41.3%)在大运河历史沿革类问题上正确率比外地游客(占比58.7%)高出12.6%,而外地游客在运河景观评价维度得分平均高出8.3分。“这种差异说明本地居民更了解运河历史,但外地游客对运河的‘新鲜感’更强,后续文化传播可以针对两类群体制定不同策略。”潘赐分析道。
  
  实践成果:青年视角下的文化传承思考
  
  此次实践让团队成员实现了从“碎片化信息”到“系统性知识”的转化,也进一步强化了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通过观察邗沟木桩、清代官契等350余件(套)文物,成员直观感受不同历史时期的工艺特色;通过探究隋唐大运河淤塞与疏浚问题,深化了对“运河与城市兴衰关系”的认知。“以前觉得文化遗产保护离自己很远,这次了解到大运河面临的环境污染、城市化冲击等问题,才明白青年也能出一份力。”实践队成员表示,未来会主动向身边人传播运河保护理念,从节约用水、保护运河周边生态等小事做起。
  
  团队还结合实践探索文化传播创新路径,计划利用VR/AR技术开发大运河文化沉浸式体验项目,比如重现隋唐运河商船络绎不绝的场景,或设计“AR扫描展品获取多媒体信息”功能,让静态展品“活”起来。目前,已有社会组织向团队发出合作邀请,希望共同开展运河文化教育活动,推动实践成果转化为实际的文化传播力量。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作为展现运河文化的核心窗口,在文化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可在“青年参与度”上进一步发力,比如增设青年文创作品展示区、开展大学生运河文化设计大赛等。“大运河是‘流动的文明’,青年应该成为传承这份文明的‘活水’。“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实践,带动更多同龄人关注运河文化,让这份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范敬宇说。

社会实践报告推荐

辛进发爷爷

2025年7月22日,山西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大学生实践创新党支部第九期红色记忆寻访实践队队员王婧、李莹莹、刘媛等六人,在吕梁市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