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报告

青岛农业大学巴瑟斯未来农业科技学院社区红色基因探寻赴济南实践服务团:对话文东社区党员,续写红色传承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5-08-29    阅读:
    来源:青岛农业大学巴瑟斯未来农业科技学院
  正值暑期实践黄金期,为深化青年学子对红色基因的认知,将革命精神与时代使命紧密结合,7月25日至27日,青岛农业大学巴瑟斯未来农业科技学院四名大学生组成的社会实践团队,以“红色基因传承”为核心主题,采用线上统筹、线下走访的形式,走进济南市历下区文东社区,与前山东艺术学院教授李晰、基层社区工作者赵莹两位党员深度对话,在聆听奋斗故事中感悟红色力量,在交流思考中明确传承方向。​
  
  李晰:用艺术串联岁月,以初心坚守信仰​
  
  “从朝鲜战场的小提琴声,到校园讲台的艺术授课,艺术从来不是我生活的点缀,而是支撑我走过半个多世纪的精神支柱。”面对实践团队的提问,李晰老师缓缓道出艺术与人生的紧密联结。作为曾奔赴抗美援朝前线的文艺工作者,她不仅用音乐为战士们带去慰藉,更将这份对艺术的热爱延续到教育事业中,让红色精神通过艺术课堂代代传递。​
  
  回忆起抗美援朝前线的岁月,李晰老师动情地说:“现在想起那段日子我都会流泪。朝鲜的冬天格外寒冷,志愿军战士们穿着单薄的衣服,吃着炒面就着雪,条件艰苦到难以想象。但即便如此,他们从未叫苦,用生命守护着祖国和人民。”那些年轻战士身上为国捐躯的无畏精神,深深烙印在她的心中,也成为她日后用艺术传递红色力量的不竭动力。
  
  作为文东社区的“老住户”,李晰老师对社区发展变化表示满意:“现在社区的红色宣传做得很到位,连孩子们都能说出革命先烈的故事。更难得的是邻里间互帮互助,是像赵莹这样的社区工作者贴心照顾老人,这样的温暖氛围,正是红色文化滋养的结果。”​
  
  对于新时代红色基因的传承,李晰老师有着清晰的定位:“红色基因的核心是共产主义信仰,是‘为人民服务’的不变宗旨,更是勇于自我革新的担当。年轻人传承红色基因,不能只停留在听故事,要把‘严谨务实’刻在心里——就像我拉小提琴,错一个音都不行,你们做学问、干事业,也得有这份较真的劲头。”她特别叮嘱渴望入党的大学生:“先把身体锻炼好,再把专业学扎实,少追求表面的光鲜,多沉淀内在的素养,才能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发光发热。”​
  
  赵莹:以基层为阵地,用行动诠释担当​
  
  “我的工作很琐碎,每天要么在社区处理政策事务,要么去应急口检查,要么走访居民家中,尤其是要常去看望高龄老人,还要负责征兵、司法调解等工作。”谈及基层工作,赵莹的话语里满是质朴。尽管事务繁杂,但每当居民遇到困难第一时间联系他,他就觉得“所有辛苦都值了”——这份被信任的感觉,是他坚守工作岗位的最大动力。​
  
  去年救助车祸老人的经历,至今仍让赵莹记忆犹新:“当时老人倒在地上,血流不止,周围人都不敢上前。我心里也慌,但一想到自己是党员,要是我不救,心里会过意不去。”他立刻拿出随身带的急救包,按照培训所学为老人包扎止血,直到救护车赶来。这次经历让他对“为人民服务”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不是一句口号,是危急时刻的挺身而出,是日常工作的尽心尽力,是让居民觉得‘有困难找我’靠谱。”
  
  从18岁成人礼捐献第一份成分血,到如今成为献血“常客”;从组建萤火志愿服务队,到带领队员开展敬老、助学公益活动,赵莹用行动传递着温暖。“第一次去血液病医院,看到孩子们渴望生命的眼神,我就下定决心要坚持献血。”在他的带动下,不少人加入公益队伍:有大学生跟着他献血,有社区孩子主动帮老人打扫卫生,“看到大家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我就知道这份正能量传下去了。”面对公益路上的困难,他笑着说:“难就难在坚持,但只要想到能帮到别人,就有了继续走下去的勇气。”​
  
  在赵莹看来,新时代红色基因传承,关键在“做”:“党员要带头干实事,把‘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落到实处——帮老人修水管是传承,调解矛盾促和谐是传承,带动大家献爱心也是传承。普通人只要在岗位上做好本职,在生活中乐于助人,就是在传承红色基因。”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青岛农业大学巴瑟斯未来农业科技学院的学子们通过与优秀党员面对面交流,不仅深入了解了红色故事背后的精神力量,更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使命的信念。团队成员表示,未来将以李晰老师、赵莹同志为榜样,将红色精神融入学习与生活,用实际行动践行青年担当,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社会实践报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