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临床学子以实践践医者初心,“医 + 1” 科普获多方认可
2025年8月24日至31日,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行知“医+1”社会实践队以“舌尖上的健康,药箱里的守护”为主题,开展了一场兼具专业性与温度的健康科普实践活动,在服务社区居民的同时,让学子们深刻领悟到医学服务的真正内涵,更收获了社区与导师的高度认可,成为山东大学实践育人成效的生动缩影。
此次实践活动并非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一场“需求导向、迭代优化”的专业实践。活动筹备早在五、六月份便启动,队员们围绕饮食健康与药物安全两大核心领域,初步规划了宣讲框架。8月24日,实践队在趵突泉校区召开头脑风暴会议,指导教师周文娟强调:“科普不是‘掉书袋’,要让社区居民听得懂、用得上,尤其是中老年群体,他们的健康需求更需要精准回应。”会上,队员们结合专业知识,从慢性病饮食管理、药物配伍禁忌、保健品辨识等角度梳理宣讲要点,还特别讨论了如何将“膳食宝塔”“药品说明书解读”等专业内容转化为通俗语言,为活动奠定了科学且接地气的基础。
8月25日的社区走访,成为实践活动的“关键转折点”。队员们带着问卷走进鞭指巷社区,与居民面对面交流时发现,大家对“食物相克”等误区关注度极高,却对“血压正常范围”等基础健康知识理解模糊;更倾向于“具体怎么做”的实操建议,而非抽象理论。基于这一发现,实践队当即调整策略,在次日的筹备会议中,果断删减晦涩内容,新增“高血压一日食谱”“药品保存误区漫画”等实用板块,甚至将“低盐饮食”具体化为“比平时少放半勺盐”“用醋和香料调味”等可落地的建议。“居民的反馈就像‘指南针’,让我们明白科普不能闭门造车,必须贴近生活需求。”队长王悦瑄在活动日志中写道。
从物料制作到模拟演练,实践队始终秉持“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宣传部成员严格遵循“大字、多图、案例化”原则,将医学知识转化为直观的海报与传单;策划部重制PPT时,反复核对数据准确性与案例典型性;全体队员参与模拟宣讲,扮演“挑刺居民”提出各类问题,如“糖尿病患者能吃这个水果吗”,倒逼宣讲者细化答疑策略。8月30日,正式宣讲在鞭指巷社区拉开帷幕,队员们通过PPT讲解、实物对比(真假药品包装)、现场答疑等形式,生动解读健康知识。活动间隙,队员们还为居民分发新鲜水果,传递健康关怀,现场互动频繁,气氛热烈。
作为带队教师,周文娟对实践队的表现给予高度肯定:“从策划到执行,队员们始终保持认真热情,不仅完成了健康科普的任务,更在与居民的互动中深化了对医学实践的理解。他们用行动证明,医学生的初心不仅在课堂,更在服务社会的每一个场景里。”
8天的实践虽已落幕,但对山大临床学子而言,这只是践行医者初心的起点。医学不仅是治病救人,更是传递健康、关怀生命。未来我们会带着这次实践的收获,在医学道路上继续前行,努力成为有温度、有担当的好医生。”而这场“医+1”科普活动所展现的实践育人成效,也为高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借鉴——将课堂知识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让学生在服务中成长,在实践中坚定职业理想。
社会实践报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