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蕴含着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学习国学经典,对于传承美德、健全人格、陶冶情操、铸造精神均具有重要意义。团队成员从提升孩子们的人文素养出发,打造“圣贤之道”“经典之颂”“非遗之习”“礼仪之教”四位一体的特色课程,让孩子们在厚重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国学之美,传承传统文化。
圣贤之道——先贤智慧启心灵
在“圣贤之道”专题中,团队成员致力于构建孔子形象,弘扬儒者精神。“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那么,孔子为什么会成为中华人民世代尊崇的‘至圣先师’?”孩子们带着这样的疑问,随团队成员一起走进了“孔子课堂”。团队成员结合《史记·孔子世家》中的文献记载,向孩子们介绍孔子生平的奇闻轶事和儒家学派的中心思想。在学习“孔子学琴”典故的过程中,孩子们探究了孔子的治学精神与智慧哲思;在学习儒家思想的过程中,孩子们深刻理解了“仁”与“礼”的本质。
课程接近尾声,团队成员提出问题“你心目中的孔子是什么样的?”孩子们积极踊跃地举手回答。有的孩子说“孔子是一位慈眉善目的老爷爷”,有的孩子说“孔子是一位负责无私的老师”……团队成员对孩子们的回答表示了肯定,并鼓励他们学习孔子的治学精神,脚踏实地、勤学好问。“圣贤之道”帮助孩子们在心中树立孔子形象,体悟先贤智慧,让孩子们真正了解孔子、走近孔子。
经典之颂——诗文韵律伴成长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孩子们的朗朗书声传遍了校园的每个角落。“经典之颂”专题以经、史、子、集等中国古籍经典为内容开展国学教育,团队成员组织孩子们晨读《论语》,加深对儒家思想的理解。课堂上,团队成员以孩子们耳熟能详的《诗经》选篇《关雎》为例,让孩子们在唱诵中领会古诗文的韵律美。团队成员依次播放上古、中古、近古版本的《关雎》,并详细讲解了其中的古音差异和断句知识,同学们跟着朗读示范一字一句地跟读,朗朗读书声中传递的是对经典的珍重与爱护。
紧接着是传统故事趣味辩论赛环节,孩子们围绕“愚公应该/不应该移山”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反方的孩子认为愚公应该采取更灵活、更取巧的方式解决问题,正方的孩子则认为愚公移山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最后,在团队成员的引导下,双方就实现“新时代愚公精神”达成共识。在辩论的过程中,孩子们增进了愚公精神的理解,在传统文化故事中汲取精神力量,化作前行的坚定信念。
非遗之习——民间艺术焕生机
在“非遗之习”专题中,团队成员通过皮影戏、刺绣、木雕、泥塑等民间传统手工艺引出“非遗”主题,并提问孩子们还知道哪些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孩子们踊跃回答,有人回答“京剧”,有人回答回答“潍坊风筝”,甚至还有人回答出了“太极拳”。团队成员一一表扬了孩子们,并告诉大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孩子们更要学习非遗,将这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随后,团队成员选取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民间手工艺——剪纸进行详细讲解,以冬残奥会的吉祥物雪容融身上的剪纸元素为引入,向孩子们讲解了剪纸中的吉祥寓意。在讲到春节的剪纸风俗时,有同学还主动站起来给大家介绍“福‘倒’了”的历史典故。对剪纸艺术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团队成员就为孩子们发放彩纸和剪刀,从折法、画法到剪法手把手教同学们剪窗花,孩子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团队成员手中的步骤,一朵朵精巧的窗花在他们手中盛放开来。在实践的过程中,民间艺术在新一辈年轻人的手中焕发新的活力与光彩,而孩子们也感受到了非遗技艺所蕴含的文化精髓。
礼仪之教——文明之风永传承
中国泱泱五千年,始终遵循着“重礼”传统,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团队成员围绕“传礼”“承礼”“践礼”开展“礼仪之教”模块,引导孩子们学习礼仪,将礼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课堂伊始,团队成员给孩子们介绍了“个人道德”与“社会公德”,包括在公共场合的仪容、举止、谈吐、待人接物等。在上课的过程中,孩子们始终保持标准的坐姿,抬头挺胸,目光炯炯地看着老师。接着,团队成员又结合《中国少年先锋队队章》,向孩子们介绍了少先队的礼仪,并邀请孩子主动走上讲台向大家演示少先队队礼。最后,团队成员用“孔融让梨”的故事为课堂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鼓励孩子们像孔融一样学会尊老爱幼、互相礼让。
“春风化雨润桃李”支教团的“国学进校园”社会实践活动以国学经典为核心构建传统文化课程,以“扎实有效”为目标构建特色活动体系,以“精准适合”为基准实施多元德育路径,探索思政教育与传统艺能融合新模式,引导孩子们“学”国学经典、“唱”国学经典、“诵”国学经典、“演”国学经典、“书”国学经典,培养“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青少年,以传统国学点亮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