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然而在越剧艺术的传承过承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暑假期间,山东大学“匠心拾遗”团队成员刘梦姝采访到了上海越剧院青年旦角演员、袁(雪芬)派非遗传承人赵心瑜,请她谈一谈越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现况和自己戏曲艺术的未来发展规划。
赵心瑜女士是浙江绍兴人,幼年经过耳濡目染,业余学习越剧,在四五岁的时候就会登台去演出,于2007年考上了上海戏曲学院的越剧专业班,至今已有15年。赵女士介绍道,越剧始于1906年,是一个海纳百川的、青春活力的剧种,1942年开始,袁雪芬老师倡导越剧改革,发展新越剧。自此,越剧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编导影音美”的演出体制。越剧的流派风格鲜明,每个流派宗师都因为其代表剧目而产生自己的风格及流派,流派的可塑性和可变性都很强。
赵女士介绍道,上海越剧院非常重视将“互联网+”等创新手段融入到越剧发展之中。上海越剧院目前正在举行 “艺起前行——云赏越”系列演出,同时在官方微信视频号、抖音官方平台、上海戏曲广播B站号、观演之间微博号等多个官方媒体账号进行直播。同时也注重于新生业态的商业融合,网易游戏与上海越剧院携手推出“绝对演绎×越剧《红楼梦》联动”活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动捕分别由徐(玉兰)派传人王婉娜和王(文娟)派传人李旭丹来承担。
不过赵女士坦言,线上演出对于戏曲来说只是线下的延伸,因为受到音响、镜头的限制,录像只能保存一部分的精华,而不能留住全部。同时,她认为浙江省的越剧团的宣传成果更令人艳羡。例如,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于2022年春节期间捧上了一份充满新意的文化大餐,其中《陆游与唐琬》的演出引入了“云现场”,以“线下演出+线上直播”的方式和全球网友一起“云看戏”,当晚的直播实时观看人数达到79.3万。
谈及传承人的问题,赵女士认为自己还比较年轻,没有考虑自己的接班人,目前以传承好袁雪芬、方亚芬两位老师的戏为主,还在追赶老师们的步伐。身边喜欢越剧的小朋友很多,但是真正愿意走专业这条路的人还是很少的,制约人们专业学习的最大因素还是语言问题。现在的方言保护得比较弱,很多发音都让外地观众不好掌握。
赵心瑜女士表示,她虽然很难准确地预测越剧的未来,但目前还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她们的事业。她只希望能够吸引到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来关注、喜爱越剧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