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匠心拾遗”调研团成员苏悦采访了涟水淮剧团原副团长、国家一级演员、淮安市非遗传承人许晴,请她谈一谈对关于淮剧传承的看法。
淮剧起源于淮安和盐城。1950年,著名淮剧演员马麟童正式将其命名为“淮剧”,到1953年,全国才都统一了称呼。淮剧一般用的是江淮区域的方言,唱腔呢一般分为淮调、拉调和自由调。淮剧的角色行当有生、旦、净、丑四种,每一个行当又有分支。许老师自幼学习淮剧,15岁加入涟水淮剧团。此后,她一直为了发扬淮剧而努力奋斗,至今已有四十余年。由于日常排练、表演日程较满,所以许老师没有刻意尝试采用互联网直播的形式进行宣传。她对于我们打造互联网宣传平台的想法给予肯定,也给我们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建议我们在直播之外探索其他新颖形式,这样才能吸引到更多的人。
许老师表示,政府的相关政策的确起到了宣传淮剧、保证上座率、保障演员经济收入的作用。许老师目前有一名徒弟,名叫李爽,有望成为许老师的传承人。许老师认为制约传承的主要因素是了解程度低。由于淮剧本身较为难懂、表现形式不如电影等生动刺激,所以很多年轻人从一开始就排斥淮剧。淮剧的受众少了,传承人自然也就少了。许老师虽然已经退休,但是她依旧怀着对淮剧的一腔赤诚的热爱。她说,她有责任把淮剧发扬光大下去。她计划要排练更多的剧目,去更多的地方表演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爱上淮剧。
淮剧作为一种地方戏剧,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蕴藏着许多人的乡土记忆。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保护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更是保护“台下十年功”的信仰和气魄,保护代代相传的文化记忆,保护一代人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