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网

大学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活动

探寻锡镶历史,领略指尖魅力

沿着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足迹,2023年1月6日曲阜师范大学“非同寻常,遗心遗意”实践队威海小分队前往威海市环翠区,拜访了威海锡镶谷祖威老师傅的传承人张进武老师,由此探寻威海锡镶历史,领略媒介力量赋能非遗的独特魅力。

图为张老师向实践队员讲解锡镶的起源、发展历史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湘 供图
忆锡镶历史,品味流淌在器皿上的艺术
在陶瓷器皿上包镶铜锡金属纹饰,起到保护和装饰作用,这种工艺在山东威海被称为“锡镶”。锡镶工艺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联合国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迄今为止,锡镶工艺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传承历史。据张老师讲述,锡镶工艺发展之初,人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陶器、瓷器损坏之后,就用锡来修补焊接损坏的器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项技术慢慢的成熟,发展成了一门比较完备的工艺,并受到了海内外艺术爱好者的一致认可。威海锡镶肇始于英国租借威海卫时期,瓷器的贵重与锡补技术不谋而合。

图为锡镶工艺品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湘 供图
跟随张老师来到他的工作台,他为我们介绍和演示了锡镶的制作过程,其制作工艺包括浇板、开凿磨具、浇筑、锻打錾镂、焊接嵌头、打磨抛光等十几道工序。锡镶的手工制作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慢工出细活,锡镶手工技术的细致复杂使得最后的工艺品巧夺天工,而且对于手艺人的要求也更高。俗话说“三分做,七分磨”,作为最后一道工序的磨光,传统的打磨技术要用到“沐泽草”、棉布、兽皮进行反复剖光,直到表面光泽洁净为主,至少进行三次的打磨,才能算是最终作品完工。张老师的工作台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工具,有工艺刀、锤子、大小不一的锉、凿子等。老师说,别小看这些不起眼的工具,利用它们能制成各种锡镶工艺品,有蜡台、酒壶、香炉、花碗、锡合金镶壶嘴、锡镶茶具等。

图为张进武老师为实践队员讲解锡镶制作过程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湘 供图
与此同时,锡镶工艺还广泛吸收了当地剪纸、鲁绣和面塑等其他民间艺术的特色。锡镶工艺品在图案设计上借鉴民间剪纸,而剪纸的最大特点就是把画面各部分有机而自然地“连”在一起,锡镶纹饰也必须“连”在一起,这既是构图的需要,又能起到“连”的作用,从而牢牢地紧固在器皿上,使纹饰图样在器皿上形成一个整体。锡镶的手工制作对每一个细节的要求都十分苛刻,若不是科学精密的工艺,便无法得到如此独具匠心的作品。
思锡镶现状,助力媒介化“活态”传承
我在沉浸于自己直观感受的同时,也深入反思了自己在整个实践过程中的所得和所悟。锡镶的生产工艺流程复杂并且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和要求之高是其他工艺品所难以比拟的。张老师说,做这个活得坐得住,一坐就是一天,重复几个动作。锡镶不是简单的美术,其应该是美工,不仅要求制作人有艺术的头脑,还要有工匠的细致和忍耐力。现如今威海锡镶企业基本采用传统工艺生产,但生产规模较小。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已发生了改变,民间艺人年岁已高,新一代年轻人崇尚时尚的现代文明而对很多民族文化失去了兴趣,信息时代的科学文明冲击了传统文化,从而使锡镶的自然传承和社会传承得不到发展。由此可见,其制作之艰、传承之难,以及面临的挑战之大。

图为实践队员与锡镶传承人张进武老师合影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湘 供图
传统的文化空间随着时代发展逐渐湮灭在历史当中,而随着媒介化进程的推进,这种媒介化的思维也延续到了文化空间的发展当中,仿佛在告诉我们非遗文化应当以另一种形式走向更为广阔的传播境地,我们要开拓非遗媒介化生存的路径,将更有生命力、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思维引入非遗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开启媒介化生存的实践路径,利用现代传播增强非遗的传播力,借助新媒体使传统的非遗空间进行文化再造。由此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逐时代步伐,探寻锡镶发展新路
锡镶艺术是中华民族历史性和地域性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我国一份极其宝贵的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性民间工艺中的奇葩,它展现出了中华文化无穷的魅力和神韵。威海锡镶在威海卫走过了百年历程,是中国民间文化的珍贵技艺,锡镶的起源反应了威海被殖民时的历史,锡镶的图案描绘了威海百年风貌和威海人民的美好愿景,它已经成为了威海的最重要的文化符号和标志载体之一。
现如今,非遗数字化展示和网络媒介的强大传播功能,让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零距离关注、了解、参与锡镶的制作。通过线上展播、直播互动、话题讨论等方式,各种优秀的资源通过网络平台送达更多人群,让广大人民群众足不出户也可领略锡镶的魅力。我相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瑰宝—锡镶必定不会被时代的浪潮淹没,一定会充分运用媒介的力量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熠熠光辉!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探寻锡镶历史,领略指尖魅力

探寻锡镶历史,领略指尖魅力

沿着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足迹,2023年1月6日曲阜师范大学“非同寻常,遗心遗意”实践队威海小分队前往威海市环翠区,拜访了威海锡镶谷

师旷式古琴,绝响传千里

师旷式古琴,绝响传千里

为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情况,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非”同寻常,“遗”心“遗”意实践队队员于2023年1月5日走进泰安

走进黄河旅游带,助力康养新产业

河是文化之母,水是生命之源。近年来厚植绿色产业,推进森林康养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为深入分析黄河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