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实践团探访威海农科院种子资源库,负责人吕毅向同学们介绍威海果业的大致发展情况。实践团在负责人的带领下进入示范园,种质资源库的示范园中每个片区都有同种作物的几十种不同品种,队员走进苹果果园、甘薯育苗大棚、无花果大棚和西洋参育苗大棚。负责人向队员们介绍威海产区现代苹果生产中的主推技术有放坡栽培、架式栽培、矮化砧选择、行间生草、滴灌肥水一体化管理、机械喷药、升降平台采摘等以及正在试验的疏花疏果和无袋栽培。
目前低温冻害是苹果果树的最大问题,负责人向队员们提到园区引进了国外的喷雾系统,提前对果树进行喷水操作,对于倒春寒有一定的缓冲作用,减少一部分对果实的冲击。还有果园顶部的防雹网,成本在一亩地大概两到三千元人民币,但是最大可以防止六万左右的损失。示范园内苹果品种很多,不同的品种有不同的栽培需求,园区内对于不同需求做了不同的处理。
实践团队员向负责人提问为什么果园内树盘部位会有枯死的草?负责人是这样回答的,“我们鼓励生草管理,树盘下的草也是在实验阶段的一个内容,我们采用与小麦生长期一致的草比如鼠茅草,主要起到保水保肥和抑制杂草生长的作用,而且鼠茅草6月份就会自然倒伏,不用人工再进行管理,死亡后植株经发酵和分解成为有机物,也补充到土壤中,改良土壤。”

图为负责人向实践团讲解。大学生校园网通讯员 吴源朋 供图
示范园内有一些果树是改接的,负责人以一颗改接爱妃苹果的果树做示范告诉队员们两种改接的方法,并对这棵果树未来长势做出预测和后续的管理处理方式。走访过程中有队员发现有的架子上绑着绿色盖子的小壶,就问起这个小壶在园区内的作用。负责人回答道这属于植物保护的范围,可以通过对这个小壶的液体进行更换,在壶内发现虫子就可以进行打药,是防虫害的措施。
实践团走进甘薯育苗大棚,在负责人朱海波的介绍下,了解甘薯育苗选育的相关情况。棚内的气温很高,有队员问起甘薯育苗的温度和通风需求,负责人回答甘薯在移栽前会进行通风,其他时间有更适宜的生长温度。实践团了解到,棚内的甘薯苗根部被围起来,下面是土壤上面盖了一层沙土,这样可以使苗床比正常土壤高出3-5摄氏度,让甘薯出苗早2-3天。同时也有给水困难的问题,相应的解决办法有两个,一是挡泥板加固,二是人工喷淋。对于队员们提问的病虫害问题,负责人告诉队员甘薯主要是以防为主。

图为实践团在甘薯育苗大棚。 大学生校园网通讯员 吴源朋 供图
西洋参产业对威海地区很多村镇的乡村振兴发挥了关键作用,对于西洋参的探索研究是比较急迫的研究问题。队员们来到西洋参临时大棚,在这里,负责人胡静告诉实践团,大棚内正在进行西洋参无土栽培试验,由于西洋参自毒重茬问题,东北地区和威海地区能够种植西洋参的土地正在减少,通过不同基质对于西洋参生长条件影响的探索,同时也在探索如何减少西洋参的用药量。负责人对队员们寄予厚望,希望未来的新农人可以在国家需要的作物研究领域贡献力量,实践团成员也在讲解和实践学习之中摸索未来重点学习的方向,锻炼专业技能。
下午,实践团来到新元果业。新元果业立足我国苹果产业特点,总结我国矮砧苹果种植现状,借鉴欧洲矮砧苹果栽培模式,采用标准化、规模化的管理与运营思维,融合规范化建园、科学施肥、花果管理、防灾减灾及绿色防控等方面的国际先进技术,引入务实高效的智能管理系统,创立出一套适合我国本土苹果矮砧密植的标准化栽培模式----新元模式。负责人于伟建带领实践团去到果园,介绍园区防护设施及栽培技术。队员们了解到新元果业果园主要采用矮砧密植的种植方式,通过国际引进和自主研发的现代化果园设施如水泥立柱等进行管理。果园内有不同品种的苹果,队员就不同品种苹果的套袋问题提问。负责人解答说,有些品种例如威海金是需要套袋栽培的,口感上来说是无袋培养的更好吃一点,但无袋会存在表面光洁度低和更易受病虫害等问题,这也与育种选种有关,套袋也存在人工投入大的成本问题,目前无袋栽培也是我们的未来的发展和研究方向。
实践团进到营养诊断与土壤管理研究示范基地,负责人告诉队员们如今的研究不至于元素研究,已经进一步延伸到微生物的范畴,建议同学们未来也可以将微生物作为课题,深入研究,为农业发展增添新的科研力量,为中国农业的未来增砖添瓦。
最后实践团近距离参观新元果业的现代化农业机械,经负责人介绍队员们了解到国外农机尽管引进的价格很高,但是技术先进,做工也精细,在这方面,中国农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表示,如今很多果园也引进了国外的栽培模式,采用中国化管理,但是总在想法和理念上走了远路。对于我们农业人来讲,不仅要拥有广泛的理论知识,更难的是要将实践与基本认识相结合,与果园打交道和医生对待病人一样由不得半点马虎,一念之差可能造成几百甚至上千万的损失。
经过实地的指导与学习,实践团补充拓宽了专业知识,增长实践经验,锻炼专业素养,将学习到的成功经验深入反思,贯彻于乡村振兴的思路之中,助力乡村振兴。

图为实践团在新元果业的合照。大学生校园网通讯员 吴源朋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