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正值夏季,气温回升,野生植物生长旺盛,蛇虫出没频繁,许多人喜欢采摘野菜野果一饱口福,却有人因误食有毒的野生植物或遭遇毒蛇毒虫叮咬,导致身体不适甚至危及生命。7月7日,怀化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芙蓉学子·乡村振兴”暨暑期“三下乡”实践团在锦和镇楠村村开展了一场内容丰富的有关识别有毒动植物的科普宣传活动。
活动现场,实践团选取湖南常见的十种毒性植物和动物,如“苍耳”、“夹竹桃”、“竹叶青”、“隐翅虫”等,图文并茂进行生动讲解,向在场50位村民传授常见动植物鉴别知识及中毒救治方法。
苍耳为乡间小路常见的植物,民间传有“煮苍耳子水有治疗鼻炎的作用”一说。实则不然,苍耳子是有毒的。轻度中毒一般有头痛、乏力、食欲减退、呕吐、腹痛腹泻等。更加严重的,会发生中毒性肝病,抽搐、休克等症状。苍耳子外面生有的钩刺,可以使它挂在动物的毛、羽或者人们的衣裤上,随着动物和人们的活动无意之中就把它们散布到较远的地方。
隐翅虫个体较小,形似大蚂蚁。起飞时翅膀能迅速从鞘翅下展开,飞行后靠腹部和足的帮助叠好翅膀,重新藏在鞘翅下面,所以称为隐翅虫。其毒液会灼伤皮肤,引发隐翅虫皮炎,在日常生活中见到它一定不能用手直接拍打,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用嘴将其从皮肤上吹落,避免与其直接接触。如果不慎沾染其体液,应及时用肥皂清洗受伤部位,中和毒素,严重时及时前往医院就医。
科普活动设有有奖问答环节,村民们踊跃参与,现场气氛浓厚。
本次科普宣传活动,是生物科学专业大学生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结合的有力举措。此类公益科普宣传活动,有效提高了山区群众对有毒动植物的鉴别能力,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

(实践团成员讲解有毒植物鉴别知识)

(曹慧在耐心回答村民提出的有毒植物鉴别等有关问题)

(观众积极参加有奖问答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