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验开始前,傩面具的非遗传承人汪儒斌老师用PPT向实践团讲解了傩文化的起源、傩戏的分类、不同地区傩面具的差异和傩面具的制作流程。他告诉实践团,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傩面具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具有驱邪祈福的意义。通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变,傩戏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形式,如今主要见于民间“还愿”,而傩面具作为傩戏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同样需要被传承和发扬。制作傩面具需要经过十大步骤,汪老师详细地讲述了雕刻、打磨和涂色等环节,这让实践团感受到了傩面具制作的复杂和精细。由于一个傩面具的制作周期长达两至三天,实践团仅体验了制作流程的倒数第二步——上色。

实践团队员们选取了两个缩小版的傩面模型,汪儒斌老师告诉队员们面具的配色没有严格的要求。队员们联想到制作文创作品的思路,于是便依照一些人物角色来给面具涂色。她们沉浸在创作的乐趣中,不知不觉间,手中的面具都逐渐呈现出独特的风格。一个是以游戏原神中的魈为原型,用青绿、黄和浅蓝等颜色勾勒出霸气而又神秘的角色形象;另一个是以赐科试的第一神灵魁星为原型,用红、黄和橙等颜色描绘出高贵而又威严的天神形象。整个体验过程充满了创作的乐趣与成就感。最后,实践团的孙悦恒和林宇兰同学向汪老师介绍了上色的灵感来源并告诉汪老师,购买游戏或影视作品的周边在现在的年轻人群体中比较流行,如果能将傩面具与当下一些热门的游戏或影视角色相结合,做出的文创说不定能吸引许多年轻人的目光,傩文化也就能顺势推广、让更多人认识到了。

通过参与傩面具的上色过程,实践团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傩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实践团队员们对汪老师的技艺和执着深表敬佩,也对傩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也有了更多的认识和喜爱。与我们一同参与此次体验活动的王建国先生在事后的采访中说:“傩文化就像一朵奇葩,在民间艺术的花园里绽放着独特而又绚丽的光彩。”

文字:华中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赴恩施暑期社会实践团 邵雯 盛鈺莲
摄影:华中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赴恩施暑期社会实践团 付伊然
摄影:华中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赴恩施暑期社会实践团 付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