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恩施傩戏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民间戏剧,主要分为坛傩和傩愿戏两种类型,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坛傩是一种祭祀性的法事活动,主要在三岔镇流行,而傩愿戏是一种还愿性的戏剧表演,主要在红土乡盛行。傩愿戏有完整的剧本、唱腔、角色行当和故事情节,是一种比较系统的地方戏。
实践团成员们对恩施傩戏的历史、传承、创新等方面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并向甘老师提出了许多问题。以下是部分对话摘录:
付伊然:甘老师,请问恩施傩戏是怎样传承下来的呢?
甘武:恩施傩戏的传承有两个阶段,一个是十多年前我们在三岔镇复排了《大开山》这个剧目,那时候我们组织了一些艺人进行了正式的培训。另一个阶段是从2016年开始,我们对红土乡的傩愿戏进行了复排,包括《孟姜女》《鲍家庄》《青家庄》《打金银》等剧目。但是由于疫情和经费不足的原因,我们现在已经很久没有复排了。目前傩戏的传承形式主要为家族传承,这也是交通和成长环境相互影响的结果。
盛鈺莲:甘老师,既然傩愿戏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地方戏,那是否有像其它戏剧一样在时代的发展中加入一些新的剧本呢?
甘武:有,像贺龙的故事还有现在的乡村振兴题材,我们有做过尝试。但是我们现在缺能创作出好剧本的人才,这不仅仅需要会写故事,还需要懂傩戏的唱腔、韵律,并能很好地将两者相结合。还有一个难处就是傩戏中的一些念词很多为方言,艺人们的唱腔、表演都是跟着师父学的,自由发挥比较多,没有成文的一些规范。傩戏想要走上更大的舞台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林宇兰:那为何不像傩面具制作技艺一样,在高校开展相关课堂呢?
甘武:傩戏的艺人会唱傩戏,但是他们自身也不知道傩戏的一些历史,而且傩戏独有的唱腔也比较难教,艺人们也难以去进行书面表达。所以相关的课堂很难开展。

实践团成员们通过与甘老师的交流,对恩施傩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也对恩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了更多的敬佩和支持。他们表示,恩施傩戏是一种独特而又精彩的艺术形式,它不仅是恩施人民的文化记忆和精神寄托,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他们希望恩施傩戏能够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现其魅力,也希望自己能够为恩施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文字:华中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赴恩施暑期社会实践团 盛鈺莲
摄影:华中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赴恩施暑期社会实践团 付伊然
摄影:华中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赴恩施暑期社会实践团 付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