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站,实践队队员们来到了位于杨家埠民俗大观园内的羽畫馆,拜访了羽畫馆的主人——于洪艳老师。于洪艳老师,中国文化高级职称国家高级工艺师(高级职称证书),1999年被招聘至中国潍坊杨家埠民俗大观园从事于羽毛画制作工艺。根据近些年社会与遊客的需求,旧业重拾,手工制作草编传统工艺,以适应人们对草编工艺品的追求。

蒲苇草编工艺品,同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连,由来已久,自清朝中期昌邑市渔洞埠村的村民便开始向博兴、微山湖、白洋淀等地的苇编师傅学习苇编技艺,所编品种多,有苇席、苇帘、苇食盒、苇笠、菜篮、筷篮、锅盖、鱼确拆子等等。因该村手编苇席质量好、花样多深受用户喜爱而闻名,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于洪艳老师的介绍下,队员们了解到以苇席编织为代表的工艺流程有:选料、分割、水泡、碾压、去杂、趟篾子、编织、出售。根据不同的花样有时还需要红色的篾,一般使用红高粱桔为原料,只是分割时,它同样使用刀具将高粱桔分割二刀,即每根高粱桔分割成四块,然后削去内外杂物后即为篾子,其他程序均同苇篾子完全相同。随后,队员们在于老师的指导下,亲自体验了制作草编蜻蜓。几片蒲苇叶在针线的简单处理下,便成了栩栩如生的草编蜻蜓,队员们和于老师开心的交流,喜悦洋溢于每一个人的脸上。

在于洪艳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她对蒲苇草编的热爱,对非遗文化传承的热情。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新时代青年肩负新使命,要挺膺担当,敢想敢为,守正创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中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