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活动

曲园学子三下乡:渔业赋能“海味”经济,强力助推乡村振兴

为深入了解青岛市港东社区海洋渔业的历史和发展现状,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小海螺实践队于7月7日前往青岛市港东区社区进行社会实践。
依山傍水,海上渔业历史悠久
坐落于崂山北麓的港东渔码头,三面环海一面靠山,风景秀丽,据实践队调查,港东社区现有渔船200余条,专业渔民800人,靠海而生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海上捕捞是港东的主导产业,明末清初时期,渔民使用简陋渔具在近海捕鱼。1920年,港东渔民自主发明了“流网”,渔业生产走向了创新、发展之路。20世纪70年代,渔民全部驾驶机动船出海作业,渔场拓展到渤海、黄海和东海。“每到开海时节,渔港码头上便会船来船往,人潮涌动,熙熙攘攘,一只只归港的渔船卸下一船船鱼虾蟹贝,各种海鲜琳琅满目,讨价还价声喧闹嘈杂,热闹非凡”,听着当地村民的描述,队员们似乎也感受到了开海时码头的繁忙盛景。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港东渔码头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雨杉 摄
向海而兴,生态养殖助力发展
依山傍水的港东渔码头借助自然优势,大力发展牡蛎、扇贝等贝类养殖,用渔业赋能“海味”经济。经牡蛎养殖大叔介绍,实践队员们了解到牡蛎养殖形式分为笼装与下绳养殖两种。笼装养殖的地点选在距海岸1500米处,总共放置5000笼左右,一笼100多个牡蛎苗。牡蛎苗放置好后不再需要过多进行人工干预,等待牡蛎苗自然生长一年半至两年时间,即可将成熟的牡蛎捕捞出售。“成熟的牡蛎一笼大概60斤,一斤的售价为7元左右,年销售额约120万。” 牡蛎养殖大叔说道。牡蛎、扇贝等贝类的生态养殖措施构建同时也修复了海洋生物繁殖、生长、索饵或者避敌所需场所,起到增殖养护渔业资源、改善海域生态环境的作用,实现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增加村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图为实践队员观察牡蛎苗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雨杉 摄
聚焦渔业,休渔制度深入人心
为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促进渔民增收节支,休渔期间,港东区政府各职能部门加强对各类渔船的监督力度,严厉打击休渔期间违规偷捕、非法销售等违法违规行为,保护海洋渔业资源。休渔制度可以保护海洋生态,促进可持续发展,但休渔也会导致部分村民没有固定收入,收入途径得不到基本保障,甚至出现了“暂时失业”现象。为克服部分村民“暂时失业”问题,实践队考察发现,港东政府利用乡村振兴政策吸引青年群体返乡创业,利用互联网等平台宣传和销售当地海产品,助力港东乡村发展,同时也鼓励当地村民经营渔家乐、民宿以及网络销售鱼干、鱼片等干制品作为收入来源。丰富“海味”经济,增加村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实践队在调研中也了解到,为鼓励渔民在休渔期严格执行海洋伏季休渔制度,同时鼓励渔民在开海之后出海作业,调动渔民生产积极性,青岛市将发放“休渔福利”与燃油补贴,以渔业资源养护和可持续捕捞。

图为实践队员询问休渔制度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雨杉 摄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港东渔码头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村民大力发展生态养殖,打造渔家乐特色村,发展水产品加工、农村电商等产业,落实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图为小海螺青春志愿服务队合照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雨杉 摄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深刻地认识到海洋渔业的发展历程与海洋渔业的新发展,见到了港东以当地海洋资源为基础,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海洋渔业的兴旺, 打造着具有青岛区域特色产品,同时实践队员们也看到港东码头的蓬勃生机,看到政府打造渔业经济新增长点而做出的努力,看到渔港码头正在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中央振兴乡村的战略方针,打造着繁荣昌盛、和谐稳定的新渔村。这为后续实践队员们进行分析调查奠定了基础,培养了实践队员的调研与独立思考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