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底蕴,文脉赓续
通过查阅资料,并与葛村榼子技艺传承人交流联系,实践队员做好充足的准备后走进青岛市即墨区,给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葛村榼子体验课”。

图为实践队员在为学生讲解葛村榼子的发展历史。 姜新 供图
非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一些非遗在千百年的命运浮沉中失传了,一些非遗在代代传承人的坚守中流传下来。葛村榼子,就是走过百年历史的瑰宝。榼子制作有数百年的历史,其工艺列入了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按照我国北方的传统,家家户户过年都要吃“榼花”馒头,制作“榼花”的工具在胶东半岛称为“饽饽榼子”,学名叫“食印”,即“面食印模”。榼子做出来的面食花样繁多、用途很广。一般都有金鱼、元宝、花篮等图案,果蔬花卉、鸟兽鱼虫、文字纹饰、神话传说均会雕刻其上,栩栩如生。清明节吃面燕,企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端午节吃五毒饼,祈求祛病强身、幸福安康。榼子凝聚了古人的聪明与智慧,因此,它不单是一种制作面点的工具,而且还承载着来自社会的、民俗的、艺术的等各种文化信息。

图为学生在讨论榼子的用途。 姜新 供图
通过实践队员对葛村榼子的详细介绍,学生们了解了榼子的发展历史和主要用途。讲解过后,实践队员们拿出准备好的模具和刻刀,耐心指导学生们体验榼子雕刻。通过此次体验,学生们纷纷表示雕刻不仅仅需要使劲儿,更重要的是需要使巧劲儿。正如人们的工作学习一样,只有找到正确的方法,熟练掌握技巧,才能达到炉火纯青。古老技艺,薪火相传
通过这堂非遗文化体验课,学生们认识了葛村榼子非遗文化,了解了葛村榼子目前在保护与传承方面的困境,感受到葛村榼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积极发言,并提出了自己对传承非遗文化的观点与看法。

图为学生在观察使用榼子制作而成的榼花。 姜新 供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尤其提到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非遗,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其发展,也与乡村振兴相互助力。探索“非遗+产业”新路径,可以通过将非遗和旅游结合的方式吸引更多人认识非遗,走进非遗,共同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将非遗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明和智慧的结晶,通过此次非遗进校园活动,实践队员和学生们都深刻体会到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感悟到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用心。作为新时代青年,背负时代嘱托,保护非遗、传承非遗应当是青年一代的责任,用青年视角讲好非遗故事,非遗的文化之火定将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