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活动

青春助力非遗传承:葛村榼子的革新与传统相约

青岛7月23日电(通讯员 姜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展示了源远流长的独特生产生活风俗,彰显着特色鲜明的民族文脉。学校是文化艺术教育的主阵地,是弘扬民族艺术的先头兵,“非遗进校园”是对文化传承的担当,是对文化自信的增强,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2023年7月22日,曲阜师范大学“非遗探查”实践队队员前往青岛市即墨区,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
非遗之美尽在葛村榼子: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的完美融合

图为实践队员在为学生讲解葛村榼子的发展历史。 姜新 供图
按照我国北方的传统,家家户户过年都要吃“榼花”馒头,制作“榼花”的工具在胶东半岛称为 “饽饽榼子”,学名叫“食印”,即“面食印模”。 “饽饽榼子”有木质、陶制、石头和锡等材质,纹饰有金银锭、如意头、寿桃、石榴和荔枝等模型。逢年过节,人们将生面食塞入其内然后再倒出来就出现各式各样的面食。其最早的实物藏品为汉代,是贵族祭祀专用,并非面食专用,之后流入民间。榼子选用梨木、枣木等果树木较多,极少有黄杨等名贵木头。图案有荷花、老虎、狮子、麒麟、石榴、蝉、小燕子、福、寿、禧、元宝、铜钱等较多,也有少量陶土制作的榼子,图案也很丰富。胶东地区有用面食祭海的习俗,渔妇们在饽饽上做上鱼、虾、蟹、贝、花卉或鸡、燕等动、植物面塑,形象逼真,造型美观,使人乐于观赏,不忍心吃掉。葛村榼子延续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经过雕刻师傅们的改进与完善,已形成一整套流程完备的制作技艺。记者了解到,随着文化市场不断升温,很多人购买榼子是作为文化礼品馈赠亲友,榼子工艺品逐渐成为社会稀缺价值,因而倍受青睐。
传统与现代的完美交融:葛村榼子展现非遗之美的绝佳之选

图为学生在观察使用榼子制作而成的榼花。 姜新 供图

首先,老师向学生们展示了一些葛村榼子的样品,并简单介绍了它的历史和特点。葛村榼子是用木头制作的刻花的工具,以其精致的雕刻和独特的造型而备受赞赏。学生们被这些精美的艺术品所吸引,迫不及待地想要亲自体验雕刻的过程。接着,老师将一些木料分发给学生们,并向他们展示了一些基本的雕刻工具,如刀子和铁凿。老师详细地解释了如何运用这些工具进行雕刻,并提醒学生们要小心操作,以免受伤。学生们开始动手雕刻,有的学生选择在木料上雕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有的学生则尝试着雕刻一些简单的花纹。他们小心翼翼地用刀子削减木料的表面,然后用锉刀修整边缘,使其更加平整。虽然刚开始的时候有些笨拙,但是学生们充满了热情和耐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们的雕刻技巧逐渐提高。他们开始尝试更复杂的图案和花纹,用刀子细致地雕刻出木料的纹理和细节。每当他们完成一件作品时,都会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满足。在课堂上,学生们互相交流着自己的雕刻经验和心得。他们分享着彼此的作品,赞美着对方的创意和技巧。这种互动和分享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葛村榼子雕刻的艺术魅力。

图为学生在讨论榼子的用途。 姜新 供图

通过这次课堂体验,学生们不仅学会了葛村榼子雕刻的基本技巧,还体验到了艺术创作的乐趣和成就感。他们通过亲自动手,深入地了解了葛村榼子雕刻的过程和技巧,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还激发了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青少年传承葛村榼子这一文化是一项艰巨而又有意义的任务。通过我们的努力和付出,我们可以让这一传统工艺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葛村榼子。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传承和弘扬葛村榼子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非遗进校园,唤醒青春的文化记忆

非遗进校园,唤醒青春的文化记忆

青岛7月23日电(通讯员 姜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202

防治结核,负氧你我

防治结核,负氧你我

8月1日,南通大学艺术学院“负氧保”容光志愿服务团,为了提高社会群体对防治结核的意识,在南通市崇川区闸桥社区服务中心开展“防治结

非遗进校园,文化代代传

非遗进校园,文化代代传

青岛7月23日电(通讯员 逄文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2

青春遇非遗,薪火永相传

青春遇非遗,薪火永相传

青岛7月23日电(通讯员 逄文汇)为传播葛村榼子非遗文化,用青春力量传承非遗,2023年7月22日,曲阜师范大学“非遗探查”实

安徽学子三下乡:珍爱生命防溺水

安徽学子三下乡:珍爱生命防溺水

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溺水事故进入高发期,为切实做好未成年防溺水安全教育工作,6月30日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棒棒糖小分队实践队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