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教育服务团成员在村委会宣讲室留下的合影。 高宏 供图
“青春·反诈之行”教育服务团以宣讲活动为主,采访、发传单、调查研究为辅开展活动。活动开展之前,教育服务团成员按照计划制作传单、准备宣讲内容、联系村负责人以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宣讲深入浅出,直达人心。
教育服务团成员提前在街道处发传单并邀请感兴趣的村民去宣讲会进一步了解,传单内容包含诈骗的形式、案例及其反诈口诀“四要、四不要”,同时在传单上印有反诈app二维码以宣传国家反诈APP的下载,村民在听宣讲时可以通过传单更加清晰明确。据悉,在大李格庄村委会的带领下,教育服务团在村委会的宣讲室内于7月15日和20日分别进行了两次宣讲活动。宣讲对象主要针对村内老年群众,宣讲过程中,服务团成员讲解了常见的诈骗话术、诈骗手段,包括但不限于“杀猪盘”、投资诈骗、快递诈骗和电信诈骗,随后又讲解了遇到诈骗后的解决办法,包括如何及时阻断转账、报警时需要提供什么资料以及发现被诈骗后要以什么样的正确心态面对,宣讲时村民手执传单听讲认真并积极响应。

图为教育服务团成员在村宣讲室进行宣讲。 谢映雪 供图
采访抱诚守真,落实宣传。
教育服务团以新型诈骗和被骗经历为切入点开展采访,通过提问落实宣传。据了解,村民对诈骗有所防范但并不具体知晓诈骗的多样性。采访过程中,一村民分享了家中老人被骗买三无产品的经历,诈骗分子伪装成推销给老人福利产品的“福利官”,先是用剪刀、几元钱、鸡蛋等小利诱导老人们每天去听讲产品广告,再用花言巧语夸大产品功效和产品优惠度,最后收网,将不合格、不安全的电器卖给不知情的村民,许多留有闲钱的老人因此受骗。采访时教育服务团成员也询问了村民对于新兴的“AI诈骗”等新媒体诈骗的了解,发现虽然大部分人接触网络,但由于网络的“信息茧房”等的影响只看一些特定的推送信息并不了解新型诈骗的危害也不太关注诈骗反诈,对新媒体“AI换脸”、“AI变声”警惕程度很低,服务团对新型诈骗进行解释,村民们反应会关注反诈动向。

图为教育服务团成员在路边随机采访村民。 邵雅宁 供图

图为教育服务团成员在房屋外采访村民。 迟潞欣 供图
总结由表及里,增强认识。
宣讲会和采访活动结束后,教育服务团成员在线上进行了活动总结和小组会议。服务团成员主要针对“为什么诈骗分子会盯上留村老人?通过采访到的信息能否发现被诈骗人受骗过程的心理?单向输出教育反诈效果如何?”这几个问题进行总结。服务团通过调查了解到,留村老人由于信息闭塞又大部分存有“养老钱”而被不法分子盯上,被骗后无法及时处理,因为电信诈骗和线下诈骗由于诈骗分子的“福利”是延迟的,都很难及时的发现。了解诈骗话术和解决办法有利于大家识别诈骗、增强安全意识、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服务团认为单向输出的教育反诈是有用的,但是也无法面面俱到,于是进一步寻找更适合的媒介,进行抖音和公众号宣传。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通信网络技术进步,诈骗手法日益新,乡村反诈刻不容缓。了解到不少留村老人被不法分子欺骗而失去积存不易的财产却无法意识到或无法依法维权,因此青岛大学药学院“青春·反诈之行”教育服务团通过本次三下乡以加强农村反诈宣传,提升农村反诈意识,助力乡村发展。诈骗是不容忽视的民生问题,是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突出问题。本次活动让教育服务团受益匪浅,通过本次三下乡为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用学到的知识回馈社会,助力反诈宣传,为社会发展、乡村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