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活动

南交学子三下乡:探寻非遗,匠心相承——运输管理学院暑期社会寻访团走进南京民俗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4-07-23    阅读:

探寻非遗,匠心相承——运输管理学院暑期社会寻访团走进南京市民俗博物馆

  为了进一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发展和现状,更深入探索非物质文化的历史韵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坚定文化自信。7月9日,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运输管理学院“探寻古溯文脉,感受非遗魅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寻访团队前往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开展实践寻访活动。
  进入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寻访团队观摩了南京根雕、南京民间布艺、南京木雕、南京空竹等多种非遗项目,近距离与非遗传承人深入交流,倾听传承人的故事,了解每一项非遗背后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以及传承的艰辛与坚守。深刻地了解南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能更加明白了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图为非遗传承人万桂明为寻访团队员介绍弥勒根雕作品  程轩供图
  根雕传承人万桂明是第二批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根雕代表性传承人。他从小跟爷爷学习雕刻,家传木工z活,擅长雕花刻字。他向寻访团队员们介绍了根雕结合了自然美和创造美,“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旨在说明根雕在创作时主要利用的是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少部分进行人工处理修饰,因此,根雕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根雕非遗传承人也从经济大环境和制造业的高速发展的角度阐述了非遗在传承过程中的不易,让队员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非遗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

图为传承人常慧君介绍木雕雕刻技艺   寻访团队员万祥供图
  木雕相对于根雕而言,更注重的是雕刻的工艺,从设计到雕刻都要讲究技法,雕工更精美、选材更精良,传统木雕所雕刻出的物品都含有美好的寓意。木雕传承人常慧君希望能够借助更多的渠道,将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门手艺以新媒体的形式宣传出去。木雕传承人的话语让寻访团队员们深刻的体会到了非遗传承人的匠人之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有了新的理解,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非遗的传承奉献一份力量。
 
图为竹刻传承人赵荣为寻访团队员演示竹刻的雕刻技法  季周炀供图
  2009年6月金陵竹刻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赵荣成为了这项省级非遗的代表性传承人,从18岁学艺,到如今已经40多年。金陵竹刻讲究的是浅刻、简约,也就是“留青”雕刻。这种技法雕镂不深而层次不减,表面略加刮磨,寥寥数笔却意境深远。她为寻访团讲解了阴刻法和阳刻法——阴刻法是指将线条内部的材料去除,形成凹陷的负空间,使得线条呈现为凸起的形态。阳刻法则是将线条外部的材料去除,形成线条突起的正空间,能够突出图案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图为传承人孙光辉为寻访团介绍“荣记”空竹招牌与“荣记”空竹招牌照片  寻访团队员凌晨洁 程轩供图
  2011年,抖空竹被列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孙光辉作为这项非遗的市级传承人,不仅会“抖”,更会制作空竹。孙光辉坚持手工制作,料子拿到手以后,要经过劈、锯、砍、车、刻等78道大工序以及十七八道小工序,才能制作成一个空竹。抖空竹是老一辈人的回忆,对于年轻人来说鲜为人知,队员们经过抖空竹非遗传承人的介绍及表演,无一不发出惊叹,这也反映了年轻一代人对于非遗文化的认知有限,更应加强力度宣传,让非遗文化活跃在人们的视野中。
 
图为寻访团队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合影
  经过这次的寻访之旅,寻访团队员们不仅了解了很多未曾听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感叹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意义。队员们纷纷表示要做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践行者,做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者,实实在在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注入新活力,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光辉在新时代继续绽放。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