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次实践的核心之一,是对新疆小曲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团队深入挖掘当地文化,通过拍摄纪录片、录制音视频和制作ih5互动媒体等形式,全面记录和展示了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拍摄过程中,团队成员与多位小曲子传承人进行了深入交流,记录了他们的技艺和传承故事。通过数字化手段,小曲子的独特艺术形式得以保存,并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这些数字化工作虽然只是初步的尝试,但它为这一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帮助提升了人们对这一传统艺术的关注。

此外,实践团还在当地开展了多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公益课堂,内容涉及剪纸艺术、哈萨克族音乐、民族舞蹈等。通过这些课堂,学生们不仅学到了传统技艺,还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剪纸课堂上,学生们学习了这项古老的艺术形式,并通过动手实践了解了剪纸背后的文化意义。在民族音乐课堂上,学生们亲自体验了冬不拉弹奏,进一步加深了对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的理解。这些活动虽规模不大,但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接触传统文化的平台,也让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在文创设计方面,实践团结合巴里坤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设计了包括手绘地图、钥匙扣和明信片等在内的一系列文创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展示了巴里坤的文化魅力,还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融入其中,进一步强化了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意识。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的推广,实践团希望能够扩大巴里坤文化的影响力,尽管这些努力尚处于初步阶段,但为当地文化宣传探索了新的可能性。


作者:韩海洋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