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光中的古老传承——宾阳炮龙的千年历史
宾阳炮龙节发端于宋元时代(公元1052年),清末民初趋于成熟,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相传宋仁宗皇祐年间,狄青率大军赴广西征剿侬智高,在宾阳昆仑关屡攻不克。当时正值元宵节,狄青便下令驻扎在宾州城的兵士以稻草扎成龙形,放火烧竹,在竹子燃烧爆裂后发出的炮仗般响声中舞龙大闹元宵,以此麻痹敌方。侬智高果然放松了戒备,最终为狄青所克。之后,当地人将如此舞龙视为一种吉祥之举,作为一种习俗沿袭下来,每年农历正月十一举行舞龙,寓意祈求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意兴隆、人财两旺,并逐渐形成独特的炮龙节。
火龙飞舞,震天动地——炮龙节的仪式与风俗
宾阳炮龙节由“游彩架”、“灯会”和“舞炮龙”三大部分构成,各具独特魅力。其中,“游彩架”亦称“彩架游行”,队列由彩色台架、舞龙队、舞狮队等组成,队伍绵延半里甚至一里之长。彩架中央,数名孩童装扮成特定场景中的人物形象,坐立于手指、伞、扇、剑、弓、刀等特制道具之上,神采飞扬,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灯会”俗称“灯酒会”,包括乡饮、取灯等仪式。乡饮以村屯和街巷为单位,由上一年生男丁的家长担任“头人”筹集“丁款”,每户派一男性到祠堂或村社商讨当年的农业生产问题,聆听村规民约,然后会餐。取灯有“求嗣取丁”之意,灯会当日,“头人”引领生有三男二女的“抱花岳父”和擅长山歌的“抱花岳母”同众人一道从村社庙宇或祠堂出发,为取灯人家送去“莲花灯”。炮龙节的高潮在正月十一日晚七时准时展开,舞龙于庙宇或社稷之地开光后,以龙珠、龙牌(龙灯)、锣鼓、文武场开道,热闹非凡的舞炮龙表演正式开始,龙舞穿梭于村头街尾,最后在会首引领下举行庄重的送龙升天仪式,场面宏伟壮丽,激动人心。
龙腾九天,火光四溢——炮龙节的壮丽场景
宾阳炮龙节是当地人过大年的隆重民俗盛典,被誉为“东方狂欢节”。每逢农历正月十一夜晚,宾阳县的主要街道上便展现出群龙飞舞、鞭炮齐鸣的壮丽景象。随着晚七时的“开光”仪式结束,百余条长达三四十米的炮龙腾跃于火光之中,上下盘旋,恢宏壮观,展现出人龙合一的极致境界。舞龙者皆赤膊上阵,头戴笠帽,气势昂扬。龙舞以龙珠、龙牌、锣鼓、文武场开路,照明与护龙队前后簇拥,而此时,全城鞭炮声雷动,鼓声震天。数十万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热情高涨,与这场盛大狂欢融为一体。当巨龙舞至街尾时,威风凛凛的龙身已被鞭炮炸得只剩骨架,象征着舞龙活动即将结束。宾阳县的代表性龙制作传承人邹玉特解释道,当地人深信,鞭炮炸龙能带来一年的兴旺,而舞龙者则认为,龙身炸得越烂,越能为人们带来吉祥与福运。

图为农历正月十一晚上七时在炮龙老庙的“开光”仪式,杨桨摄
千年古韵,今朝焕新——炮龙文化的延续与发扬
近年来,宾阳县委、县政府实施“炮龙文化”精品战略,着力打造“百龙舞宾州”特色品牌,在传统炮龙节“游彩架”、“灯酒会”、“舞炮龙”的基础上,增加了大型炮龙之夜晚会、炮龙表演比赛、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民俗文艺大展演、龙娃龙女形象大使选拨等内容,整个节庆异彩纷呈,内容愈加丰富多样。炮龙文化贯穿整个活动始终,通过多种形式展示了相同的文化内涵,达到了民俗与艺术的高度融合,形式与主题的有机统一,有力推动了全县民俗文化的蓬勃发展。2008年,宾阳炮龙节荣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更被评为“中国最佳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并于2023年入选“中华体育文化优秀节庆项目”。每年,节庆吸引了数十万来自国内外的游客齐聚宾阳,参与这场盛大的民俗活动。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