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考究宾阳炮龙的文化精髓, 8月25日-26日,南京财经大学应用数学学院还此青绿社会实践团队来到广西宾阳县,对宾阳炮龙非遗文化进行深度挖掘。
传承千年,声震四方——炮龙的文化价值与影响
宾阳炮龙节是当地汉、壮民族文化融合的民间节庆,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在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中,炮龙节形成了历史渊源的悠久性、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共生的融合性、民众参与的积极性等特征,不但具有独特的中华龙文化研究价值,也具有满足民众禳灾祈福的心理需求的精神价值,因而成为民俗学、文化学等学科研究的对象及和谐社会建设运动的有益借鉴。2008年宾阳炮龙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5月在北京市举办的第二届中国节庆创新论坛暨中国品牌节会颁奖盛典上,宾阳炮龙节荣获“中国最佳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称号,并被游客称为“东方狂欢节”。如今,一年一度的宾阳炮龙节已经成为宾阳县一带汉族与壮族文化融合共生的综合性民间节庆活动。节日里,参与的群龙达到上百条,历史文化在这里焕发出新的魅力,宾阳炮龙节正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节庆盛典。
匠心独运,手艺传承——炮龙制作的秘密
团队成员于8月26日来到宾州三联街,据说这里是宾阳炮龙的发源地,住着数位炮龙非遗手艺传承人。团队走访了社区制作炮龙的主要干道,在宾阳炮龙协会了解到了炮龙的匠心工艺。
炮龙的制作是一门精细复杂的工艺,历经多道工序,凝聚着无数工匠的智慧与汗水。每一条炮龙都要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制作,始于木工匠们的龙骨架构筑,随后是纸糊匠们的龙身包裹,最后由画师细致地绘制龙鳞与龙面。
首先,工匠们会选择质地坚固、轻盈的竹木作为龙骨材料,以确保炮龙在活动中能够灵活舞动且不易损坏。制作时,工匠们需要考虑龙体的平衡性,保证每一段的重量均匀分布,既能承受放鞭炮时的震动,又能保持龙体在舞动时的灵活。其次,龙身外表的纸糊部分往往选用优质的宣纸与丝绸,这不仅确保了炮龙的美观,更增强了其耐用性。最后,工匠们会以传统的绘画技巧进行上色,通常使用红、黄、金等象征着吉祥与富贵的色调。每条龙都具有独特的面部表情,或者威严,或者祥和,代表着不同的寓意。制作者们秉承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将世代传承下来的技艺与智慧融入到炮龙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鼓声阵阵,鞭炮齐鸣——奔走于龙舞中的回忆
在宾阳舞过炮龙的团队成员在最后描述了农历正月十一参加炮龙节的此情此景。正月十一夜,人随龙影而动,漫天鞭炮声中,观龙影腾跃于烟雾迷蒙的街巷,待到炮声熄灭时,钻龙肚,沾好运,盼如意。家长携幼童而入,望家庭和睦,万事顺意;才子佳人携手钻龙肚,图一个喜结良缘的好兆头。大街上人潮如涌,欢声笑语中黄色的巨龙腾跃其间,时而腾飞,时而回旋。舞龙者头戴蓑笠,赤膊上阵,手持彩龙,尽显矫健之姿。鞭炮齐名,锣鼓铿锵,响彻云霄。在这浓浓的节日氛围下,人们盼望着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财两旺。这场景动静交织,火光璀璨,令人震撼,展现出传统民俗的磅礴与恢弘。

图为农历正月十一舞炮龙现场 杨桨摄
宾阳炮龙,不仅是宾阳人民的文化符号,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之一。在全球化的今天,炮龙节依然保持着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正是在这种不断的传承与创新中,宾阳炮龙不仅延续了千年的传统,还为新时代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通过炮龙节,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绚丽的烟花和热闹的场景,更是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执着追求。宾阳炮龙,这一古老而生机勃勃的文化遗产,将在未来的岁月中继续熠熠生辉,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