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改革开放背景下的水利奇迹与发展缩影
导语:红旗渠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它不仅是当时中国人民意志与智慧的象征,也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背景和经验。7月25日,郑州大学“明史爱国,医脉相承”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的成员郭凯莉来到了河南省林州市,参观了红旗渠纪念馆,并从青年洞出发,沿着红旗渠一路行走,感受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进步与变化7月25日早上,实践队的成员郭凯莉从家出发到达红旗渠纪念馆,在这里,跟着讲解人员的步伐,依次经过了“千年旱魔,世代抗争”、“红旗引领,创造奇迹”、“英雄人民,太行丰碑”、“山河巨变,实现梦想”、“继往开来,精神永恒”五个展厅。红旗渠纪念馆展示了大量珍贵的黑白照片和影像资料,生动再现了当年林州人民不畏艰难、执着奋斗的壮丽场景。在这里,看到那些黑白资料后,实践队员亲身体验到他们的艰辛和付出,感受到岩石爆破的震撼效果,也懂得了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在模拟体验区,实践队员看到了当年林州人民如何以锤子和铁钎挥汗如雨、奋力拼搏,甚至在山崖上露宿、克服重重险阻的视频和照片。特别是一幅引人注目的黑白照片,展示了一位工人仅用一根绳索绑住腰部,悬挂在陡峭的悬崖上,手握撬杠,正在空中清除碎石和杂树。这一幕让实践队员为之动容,感受到当时的艰难困苦。并惊叹不已。正是凭借这种最原始、最简单的工具和方法,1500公里长的“人工天河”才得以顺利建成。在纪念馆的墙壁上,挂着一份包含百余名献身人员名字的名单,永远铭记着当年林州人民不怕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这些照片展现了父辈们修建红旗渠的不易,也告诉吾辈青年应当更加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
离开红旗渠纪念馆,实践队员从青年洞开始,沿着红旗渠岸行走,感受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变化。首先来到了止方村。一踏入止方村,村口那座装饰着彩灯的牌坊立刻引起了我们实践队员的注意,它在夜色中熠熠生辉,成为了拍照打卡的热门景点。穿过牌坊,古色古香的建筑沿街而立,展现出浓郁的传统风貌。街道两侧的古建筑保留了古老的风貌,而中央打造的景观区域则别具一格,绿意盎然、景致迷人,吸引着行人驻足欣赏。除此之外,止房村还修建了林州市第一个音乐喷泉和其他游乐设施,给村子带来了新的发展和经济收入,让止方村摆脱了贫困。接着,沿着红旗渠慢慢走,实践队员来到了庙荒村,看到庙荒村如今的样子,实践队员也是大吃一惊。几年前,实践队员也曾经来过庙荒村,那时的庙荒村地薄、路差、房屋旧,缺人、缺钱、缺产业,是林州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而当实践队员这次再去庙荒村,这个村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沿着村边的小渠,越过一座小桥,实践队员看到了村口那面充满喜庆的笑脸墙。墙上的笑脸属于那些从庙荒村贫困到富裕的各类人物:参与者、建设者和见证者。每一张笑脸都讲述了庙荒村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再到崛起为太行山脚下璀璨明珠的奋斗历程。讲解员指着墙上的一张短发精干的照片说:“看,那就是我们庙荒村的党支部书记郁林英。在她的带领下,结合我们庙荒人的共同努力,村子每天都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沿着村子里的路前行,实践队员发现村子里的房子和周围环境都变得非常干净整洁,沿途的风景也特别的美,村子里的村民的脸上也洋溢着快乐。
沿着红旗渠一路走下来,实践队员感受到了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利用“红旗渠精神”这一红色品牌,借力红旗渠干部学院,吸引多家研学培训机构在庙荒村建立研学基地,形成了一条红旗渠研学、生态观光、乡村旅游、民宿、采摘为一体的乡村游学产业链,为林州人民脱贫致富带来了新的方向和方法。
通讯员:郭凯莉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