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活动

乌金焕绿探未来,济宁煤矿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5-01-19    阅读:

  以“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著称的济宁市同时也是中国重要的煤炭产地之一。根据资料显示,济宁市共有煤矿44处,占山东全省煤矿数量的47.8%,从业人员约7.3万人,从事井下作业人员约4万人。为深入了解济宁煤矿在煤炭开采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挑战,探讨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政策引导等手段,实现煤炭产业的绿色化、智能化、高效化发展,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2025 1 13日至 1 18 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乌金焕绿,‘炭’寻未来”社会实践队到达济宁市,通过调查走访各煤矿,掌握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为煤矿发展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探究新方法、新路径。

实地探访,了解实情

   2024年1月18日,实践队员们来到了济宁市微山县崔庄煤矿。据了解,崔庄煤矿属于大型煤矿,拥有多元化、智能化矿井开采技术,涉及生产活动包括原煤开采、矿井配件生产等。
  在对煤矿工人及周边居民的采访中,实践队员了解到,煤矿以及相关产业的建立与发展为当地人民带来了许多切实的好处。一位崔庄煤矿的职工告诉实践队员,他所在的煤矿规模较大,年产煤碳量达百万吨,由于一直以来生产较稳定,工人待遇也较好,相较于周边其他行业的从业者,煤矿工人是一个比较“吃香”的职业。另一位受访者也表示,他虽然不是煤矿工人,但也从事与采煤相关的行业,他周围大多数人的情况都是这样的。
  实践队员又走访了附近的多家店铺和小型企业,调研得出,煤矿的存在不仅直接为当地提供了上千个就业岗位,还拉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例如煤炭运输、洗煤厂、餐饮行业等等。附近居民大多数家庭中有1-2人普遍从事与煤矿相关的行业。

发展难题,升级困境

在对煤矿工人进行调查后,实践队成员来到了煤矿公司总部——微山湖矿业集团。在这里,一位管理人员向实践队员透露,附近大多数煤矿的发展虽然目前可以保持稳定,但都面临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难题,即煤炭资源的日益枯竭。以崔庄煤矿为例,如果不采取一定措施,其煤炭探明存储量可能会于未来几十年内“见底”,而又因为矿区靠近国家级水资源保护区——微山湖区,未来煤炭开采政策的颁布形势不容乐观。可见,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政策引导等手段,实现煤炭产业的绿色化、智能化、高效化发展,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已经成为许多煤矿企业亟待研究的一大命题。
 

立足实际,展望未来

       济宁煤矿区的转型发展之路,既是一场关乎生存与未来的挑战,也是一次迈向绿色、智能、高效发展的机遇。此次实践调研使“乌金焕绿,‘炭’寻未来”社会实践队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济宁煤矿区的生态修复和产业韧性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目前,煤矿企业发展和煤矿工人面临着诸多困境,如煤炭资源枯竭、煤炭产品单一、工人下岗等问题。然而,困境之中也孕育着希望。技术创新是推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动力,通过引入智能化开采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等,可以提高煤炭开采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产业融合则为煤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将煤炭产业与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深度融合,能够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增强产业韧性。政策引导则为煤矿区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政府应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支持产业融合项目落地,同时加强生态环境监管,确保煤矿区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守生态底线。
       济宁煤矿区的转型发展,不仅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在资源型地区实践的重要探索。队员们期待济宁煤矿区能够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实现从“乌金”到“绿金”的华丽转身,为推动中国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贡献济宁力量,在新时代征程中书写更加壮丽的篇章。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剪韵迎春,暖冬敬老》

《剪韵迎春,暖冬敬老》

瑞彩盈堂辞旧岁,笔墨含香迎新元。为了将新春祝福送入社区,让社区居民于红纸黑字中领略传统年味,在韵墨中感受岁月沉淀,聊城大学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