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螺洲镇——帝师之乡,谱写振兴新曲
2月6日,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巍巍老师带领实践队到达螺洲古镇进行现场学习。一踏入古镇,队员们便被其独特的水乡风貌所吸引。螺洲地处福州南台岛东南端,四面环水,由乌龙江泥沙沉积而成,虽面积不大,但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这里不仅自然风光优美,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素有“帝师之乡”的美誉。
实践队首先来到陈氏宗祠,这座始建于明嘉靖后期的祠堂,承载着陈氏家族数百年的历史。其建筑风格独特,门楼上方悬挂着清代名臣左宗棠所题的“螺江陈氏宗祠”横匾,两侧是李鸿章手书的楹联“冠带今螺渚,诗书古颍川”,彰显着家族的荣耀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祠内还保存着众多名人题匾和楹联,如道光皇帝为刑部尚书陈若霖七十寿辰御赐的“福寿”字,以及宣统皇帝溥仪赠太保、太傅陈宝琛的寿联等。此外,祠堂内设有“文典之家”,陈列着陈氏族人参加会试、乡试的试卷及著述、科研成果等,进一步展现了其浓厚的文化氛围。


第二部分:林浦村——古韵传承,探索发展新篇
结束对螺洲古镇的调研后,实践队来到城门镇绍岐村、林浦村实地调研,探索古建筑活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模式。
在绍岐村,通过展馆工作人员介绍,实践队成员们深入了解绍岐村千年古村的历史兴变,围绕红色文化、非遗传承与产业发展进行深入考察。聆听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了解其在地下党工作中的关键作用;欣赏安南伬、十番音乐等表演,探寻其传承困境与发展机遇。安南伬起源于南宋末年,是当地民众庆祝丰收、欢度节庆的民间音乐,其演奏乐器丰富,曲调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欢悦,但如今面临着传承人才短缺等问题。


实践意义:传承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本次实践对城门镇和螺洲镇古建筑的调研,对传承文化、推动乡村振兴意义重大。这些古建筑是历史见证者和乡村文化载体,承载着人们的记忆与精神寄托。保护和开发古建筑,对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村民文化自信至关重要。
通过本次实践,队员们意识到保护和传承古建筑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未来,队员们将持续关注传统村落古建筑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