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活动

精雕葫芦非遗韵,深耕乡村振兴田

发布时间:2025-02-07    阅读:
精雕葫芦非遗韵,深耕乡村振兴田
东昌葫芦雕刻文化历史悠久、工艺精湛、题材丰富,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2008年,该非遗文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探寻非遗文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农遗新韵实践队于1月13日来到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路庄村,对当地的非遗传承人及街边群众展开细致的走访与交流。
特色发展,乡村收入可观
葫芦雕刻可打造特色产业。对于葫芦种植来说乡村具有莫大优势,进行葫芦雕刻生产,形成品牌,通过电商、旅游纪念品等渠道销售,提高收入。在实地走访的过程中,实践队员们留意到,路庄村的街道两旁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气息,众多村民纷纷摆设起小巧精致的手工艺品摊位,堆放着各式各样的葫芦雕刻品。这些葫芦雕刻品大多出自村民之手,他们通过手工雕刻并在街边设摊销售,以此拓宽经济来源。部分当地村民更是紧跟时代潮流,在自家温馨的小院中搭建起手机直播的设备,化身为网络主播,利用互联网这一广阔平台,向远方的顾客展示并售卖精美的葫芦雕刻作品。
 
村委会书记提到:“以往种植小麦时,每亩地的收益约为一万元。而今转型种植葫芦后,每亩地的产值显著提升,可达两到三万元之间。”路庄村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与肥沃的土地资源,极为适宜种植葫芦。村庄积极引进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持续的种植技术指导,使得葫芦的产量逐年攀升,经济效益日益显著,村庄的整体经济状况呈现出持续向好的态势。

创造岗位,推动农村经济增收
路庄村以“中国葫芦第一村”闻名,葫芦产业涵盖了从种植、雕刻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为村民提供大量就业机会。葫芦种植面积超过5000亩,全村有1000余户村民从事葫芦种植和加工,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网络。自路庄村引入葫芦雕刻以来,这一传统手工艺不仅成为当地村民致富的重要途径,还吸引大量年轻人回乡创业,推动乡村振兴。在采访过程当中,有一位返乡大学生谈到,她根据自己的美术知识,创新性地将墨刻技法融入葫芦雕刻中,使作品更加鲜艳耐看,深受市场欢迎。
此外,路庄村在保护与传承葫芦雕刻技艺方面展现出前瞻性的创新思维。通过精心策划并成功举办文化节活动,以及设立富有教育意义与互动体验功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工坊,该村成功地将古老而精湛的葫芦雕刻技艺与现代旅游业紧密结合,不仅为游客提供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平台,还极大地拓宽葫芦文化的传播渠道,显著增强其社会认知度与影响力,为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促进旅游,融资融合未来可期
将葫芦雕刻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已成为近年来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新亮点。在当地的实践中,葫芦雕刻不仅作为一种传统技艺得到传承和创新,还通过打造葫芦雕刻主题旅游景点,如葫芦雕刻博物馆、葫芦种植观光园等,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此外,路庄村村民还推出葫芦雕刻体验活动,让游客亲自参与到葫芦雕刻制作的过程当中,丰富游客旅游体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乡村旅游观光,促进乡村旅游业的繁荣发展,为村庄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为乡村旅游经济的持续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深度、经济价值与社会意义,并将其巧妙融入乡村产业振兴的宏伟蓝图、人才培养的战略规划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实践之中,非遗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焕发着崭新的生机与蓬勃的活力。
未来,应继续深化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勇于探索并实践更多富有创意的新路径,让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共同书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辉煌篇章。(通讯员 张艺娜)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母亲雕塑吾辈行,青年实践正当

母亲雕塑吾辈行,青年实践正当

2025年1月22日,“译韵黄河,文旅知行”实践队在兰州黄河母亲雕塑前进行了富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成员们通过观察、研究和交流,深入

农智创行调研团开展实地调研活动

农智创行调研团开展实地调研活动

为了探究沂蒙地区葡萄种植产业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为产业振兴提供有力支持,2月6日上午,农智创行调研团成员刘雨琪前往临沂市兰山区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