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盘活文化资源 壮大集体经济”团队赴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朱家湾村开展实践调研
202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湖州市安吉县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两山”理论的提出与贯彻,推动了新时代以生态文化资源保护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乡村实践。生态文化型村庄,是指处于自然景观优美、环境污染少的地区,以“人化自然”对自然景观进行人为开发管理而形成特色生态文化资源的村庄类型。生态文化型村庄立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展生态旅游、康养度假、休闲露营等特色产业。为探寻生态文化资源型村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状况,探索具体村庄依靠特色文化资源发展集体经济的不同模式。4月12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盘活文化资源 壮大集体经济”调研团队一行人前往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朱家湾村开展调研活动。

朱家湾村地处陕西省柞水县西北部,秦岭东段最高峰牛背梁脚下。在过去,朱家湾村因交通不便和经济发展滞后而鲜有人至,是无人问津的“落后村”,村民们靠山吃山,依靠上山采药、伐木等传统生产方式谋生计,当地耕地面积很少,种植养殖行业也并不景气,以此获得的微薄收入远不足以帮他们摆脱贫困,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而且,村民去西安需要绕行漫长的山路,单程耗时在4小时以上。随着2008年秦岭隧道的贯通,朱家湾村的命运开始发生转变。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局面,由村党组织带头,党员模范带动村民全体参与,评估朱家湾村发展潜力,因地制宜,拓展农业生态,合理利用天然地理优势,打造特色乡村旅游。朱家湾村党支部坚持围绕生态和经济“双向增值”的目标,立足生态资、区位和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先后建成了A级景区2家,星级酒店3家,培育康养民宿56家,农家乐94家,带动全村80%的群众在旅游产业领域创业就业,实现了群众收入大幅增长。
根据调研,实践团队总结得出,朱家湾村生态文化资源型壮大集体经济的具体模式:采取“党支部+三变改革+集体经济+农户”的带动模式和嫁接开发、联营合作、入股改造等多种形式,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产业,是其得以成功的关键因素。朱家湾村高度注重文化、旅游、康养、美学“四大元素”,在大力推进村庄建设的同时,完成流域治理、生态修复,深挖乡土、农耕、美食等特色地方文化,立足生态与经济“双向增值”,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旅游生态价值转化,成功打造生态美、产业美、生活美、环境美、人文美“五美”朱家湾。

经过调研可以发现,朱家湾村以生态文旅为支柱产业,实现集体经济发展壮大。2022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86万元;2023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97万元;2024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105万元。三年间,村集体经济共投入15万元,收入金额是投入金额的20倍;实现了村集体增收50万元,村民人均增收1.8万元。

但是,朱家湾村生态文化资源发展集体经济依旧存在发展资金不足、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难、经营模式单一等问题。通过采访村干部、村民得知,朱家湾村普通村民大多依靠开办民宿、农家乐为生,但其旅游业存在明显的淡旺季区分,每年仅有5-10月期间为旅游旺季,而剩下时间段内游客量极少,由此,单一的生态文旅发展模式则会导致村民在淡季的收入难以得到保证。很明显的是,朱家湾村集体经济对外依靠性强,且并无村内自主发展的生产链条,将旅游业作为唯一产业存有不稳定性,这是它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