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活动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湖南科大土木研究生党支部假期实践赋能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5-07-06    阅读: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研号召,引领青年党员在基层实践中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7月3日,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参与组建科技服务团,在学院党委副书记陈笑引领下,由党支部书记郑红霞带队,深入娄底市冷水江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启了为期五天的暑期科技志愿服务活动。活动紧密结合专业特色,聚焦当地地质灾害隐患排查与基础设施安全检测,以扎实的专业技术服务地方安全治理,展现了高校学生党支部服务地方发展的责任担当和战斗堡垒作用。

(参加活动的团队人员合影)

       此次活动是研究生第一党支部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充分发挥党建示范引领作用的生动实践。党支部精心筹划,以党员为核心,辐射带动团员青年,组建了涵盖桥梁、水资源、道路边坡、房屋检测、能源五个专业方向的精干服务团队。出发前,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服务群众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指示精神,明确将此次活动作为一堂特殊的党课和科研实践课。


(冷水江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接待服务团队)

       抵达冷水江后,服务队受到冷水江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卫生健康局局长潘锦华,潘桥中学校长李谟政、副校长张科等)的热情接待。为摸清情况“把好脉”,党支部党员随即带队深入田间地头、社区村寨,高效投入到工作中。研究生第一党支部成员不仅带头遵守操作规程,确保作业安全环保,更成为沟通群众的桥梁。他们手持问卷、身背精密仪器,同步开展科学检测与民情调查。


(道路边坡组同志工作后合影)

       在潘桥街道,85岁的张奶奶反映的“门前坡滑忧心”信息,党员同志闻讯立刻带队前往勘探,及时评估风险,体现了党员的敏锐与担当;与李伯伯在落石隐患点的交谈,不仅记录了真实影响,更密切了党同群众血肉联系,为后续针对性提出“边坡支护优化方案” 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党员同志与当地村民交谈)

       在金竹棚镇毛易村和渣渡镇麻溪村,党支部党员在导师指导下,充分发挥专业所长,对承载着深厚乡土记忆的柳溪风雨桥、麻溪风雨桥进行了全面、精细的“体检”。他们严谨测量桥梁结构参数,详实记录历史信息和现存风险,运用所学为这些珍贵的乡土建筑遗产建立了详实的现状“健康档案”,其科学数据将直接服务于未来的保护规划和加固修缮工作。这项工作,既是专业能力的现场检验,更是对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传承使命的深刻践行。


(桥梁组同志对麻溪风雨桥检查后合影)

       此次冷水江之行,是研究生第一党支部推进“党建+实践育人”、“党建+科研服务”品牌建设的成功范例。党支部成员们不是将知识“束之高阁”,而是勇敢地投身到祖国最需要、问题最集中的基层一线。他们顶烈日、钻桥洞、爬陡坡,将实验室里的前沿知识转化为服务民生的具体行动,把地质力学的模型计算转化为保障房屋安全的评估报告,让结构工程的理论分析成为加固历史文脉的科学依据。在这个过程中,抽象的“论文数据”在一线调查中获得了鲜活生命,科研的“前沿课题”在人民关切中找到了现实落点,党员的责任和科研的使命,在服务人民的实践中实现了深刻融合与升华。


(能源组同志前往火力发电公司学习)

       这次暑期“三下乡”活动,生动诠释了研究生第一党支部的使命担当和政治本色。他们以实际行动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号召,不仅用脚步丈量了冷水江的土地,更用专业知识和赤诚情怀服务了地方群众的切身安全需求,特别是守护了充满历史文化记忆的风雨桥。这趟扎根沃土的实践旅程,是一堂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是一次严谨的科研作风锤炼,更是一份以实干担当书写的、镌刻在为人民服务实践中的“大地的论文”。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将继续引领青年学子,在广袤基层的生动实践中砥砺初心、增长才干,努力成长为党和人民需要的、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的“真专家”,为强国建设和乡村振兴贡献更坚实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探秘京馆遗韵 共赴文化之约

探秘京馆遗韵 共赴文化之约

为探寻历史脉络,共筑文化传承。7月4日,武昌工学院“漆扇凝红韵,艺笔绘党徽”三下乡实践团队怀揣着对红色文化的崇敬与热忱,踏入了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