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风轻拂宣城市郎溪县梅渚镇的街巷。7月2日,巢湖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12名热血青年,在指导教师郝江锋、冀祥麟的带领下抵达黎明村——他们背着装满小礼物与教学用具的行囊,怀揣着对教育的热忱,正式开启了为期5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图一7月2日与当地政府对接
赵佳佳以古老传说为引,结合非遗艺术作品上传统文化课;播放童谣视频时,孩子们的目光追着屏幕,清脆童声随旋律飘出教室。当她看到孩子们围在身边,眼睛亮晶晶地说“原来传统文化这么有意思”时,突然懂了——教育不是单向灌输,而是用热情点燃热情。
课间十分钟,小教室变身“思维运动场”。王瑞用七巧板“看谁算得快”游戏点燃热情——几何拼接、加减法问答,让课堂成欢乐竞赛场。“老师,我来!”“我又答对了!”一只只小手举起,贴画和小红花爬满笔记本时,最触动她的不是孩子们的正确率,而是那个拽着她衣角认真说“我明天还想来”的四年级小朋友。“原来被需要的感觉,比‘教得好’更让人安心。”她在日记里这样写。


图二、王瑞在训练孩子们的计算能力
实践队还开展多样化课外宣讲。李艳通过案例、PPT和视频普及防溺水知识,提供学业辅导与艺术指导。课程强化了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文化认同,提升学习能力,助力孩子全面发展。孩子们说:“没想到学习这么有趣!教学内容太吸引人了!”


图三、防溺水宣传讲课孩子们踊跃举手回答问题


图四、通过针对家长们的问卷调查,了解孩子的基本情况
团队的用心藏在每份家长问卷里。从家庭学习环境到孩子的兴趣特长,从学业难点到心理需求,每一笔记录都是为成长档案做的注脚。“我们不想只做暑期的‘伴读人’,”队长杨雯雯说,“建立档案、定期沟通,是想让这份温度能延续得更久一点。”。


图五、下课后孩子们手拿小礼物与团队成员和政府人员合影
离别时的合影里,孩子们举着小礼物,眼睛里映着这群“大哥哥大姐姐”的模样。风掠过教室,吹起讲台上未收的七巧板,也吹起实践队成员们的心得本——那里写满了“被信任的幸福”“教育的意义”“乡村儿童的纯粹”。或许正如他们出发前说的:“我们带着知识来,但收获的是更珍贵的爱与成长。”而那些被点亮的眼睛里,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灯塔。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