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4日上午,团队与唐冶街道春江郦城东社区举行签约仪式,共同设立社会实践基地。这一举措标志着“高校+社区”非遗传播模式的落地,为传统文化走进基层搭建长效平台。仪式现场,团队成员与社区代表并肩合影,定格下非遗传承“双向奔赴”的里程碑时刻。

签约仪式后,团队即刻开启“漆扇非遗体验课”:
-文化解码:成员化身“非遗讲解员”,从漆扇的历史渊源(追溯至商周工艺)到纹样寓意(牡丹象征富贵、云纹寓意吉祥),层层剖析传统美学;
-实践指导:以“素扇创作”为切入点,手把手教居民调配颜料、绘制图案,让素白扇面在巧手下晕染出非遗色彩
-互动传播:同步开启直播连线,打破空间限制,吸引超千名网友“云参与”;通过采访社区居民,收集“希望增设竹编体验”等反馈,为后续活动精准赋能。
活动尾声,居民们手持自制漆扇交流展示,社区内洋溢着传统艺术的创作热情。

▶郭店养老服务中心:剪纸里的专注时光
7月4日下午,团队带着红纸、刻刀走进郭店养老中心:
-文化宣讲:以PPT呈现剪纸文化脉络——从汉代“镂金作胜”到现代创意剪纸,解析“福字团花”“生肖纹样”的寓意
-实操教学:成员“一对一”指导老人折纸、刻剪,红纸翻转间,“松鹤延年”“福寿双全”等纹样逐渐成型。老人专注的神情与青年耐心的指导,构成一幅温暖的文化传承图景。

7月5日下午,团队聚焦竹编技艺开展实践:
-历史回溯:通过PPT展示竹编从“实用器具”到“非遗珍品”的演变,解析“回纹”“菱形纹”的编织逻辑;
-技法演示:以“竹编小船”为创作主题,分步讲解选篾、起底、编织技巧,唤起老人对“竹器相伴”岁月的回忆;
-温情收尾:将成品竹船赠予老人,合影留念时,一位老人感慨:“年轻时编竹筐养家,没想到老了还能再碰这手艺!”代际间的非遗温度,在这一刻悄然升温。

活动全程,团队以“镜头+创意”记录珍贵瞬间:
-内容创作:剪辑非遗实践纪录片、设计“青春非遗行”主题海报;
-平台推广:通过“山建大艺馨学工”公众号推出《非遗薪火传社区,聚力续文脉》《剪纸特辑:青年力行传非遗》等推文,阅读量破万,让非遗韵味与青年关怀触达更广泛群体。
青春担当:非遗传承的“现在进行时
两日实践,丹心织梦团队以“文化传承者”+“温情陪伴者”的双重身份,实现非遗技艺与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从社区创作的活力迸发,到养老中心的代际共鸣,再到线上线下的传播破圈,青年力量让古老非遗“活”在当下,更让夕阳时光浸润文化温情。
这场青春与非遗的相遇,不仅是一次实践,更是当代青年守护文化根脉、践行社会关怀的生动注脚——未来,团队将持续深耕“非遗+”模式,让传统文化在青春接力中永续传承。

(通讯员:姚泽 李浩雯 高阔)
- 扫一扫 分享悦读